東方之子:讀解黃土天書


發(fā)布時間:2014年09月03日 文章出自:中國科學報

標簽: 科學   環(huán)境   地球   

劉先生在黃土方面的研究,用一句話來講--就是化災難為神奇,跟劉先生出野外那是一種享受,就是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很多在書本上、課堂上是學不到的東西。我們私底下就說劉先生簡直是個超級老頭,一百年出一個。
 

如果沒有中國的黃土這樣一個記錄,那么人們對這個時期地球環(huán)境變化的歷史,特別是陸地上環(huán)境變化的歷史,就知道得要少很多,而這個功勞應該歸于,劉先生和他領導的研究隊伍。
 

劉東生是我國黃土研究方面的專家。在半個世紀的地學研究中,他建立的黃土'新風成說',平息了170多年來黃土成因的風成與水成之爭;通過對古土壤的序列研究,向四次冰期提出挑戰(zhàn),經(jīng)過3年的時間,他總結(jié)出環(huán)境變化的多旋回理論,成為古環(huán)境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劉東生完成了到現(xiàn)在為止,全球惟一完整的陸地沉積記錄,使中國的黃土成為認識全球變化的一把'鑰匙'。這位被稱為'黃土之父'的老科學家65年前,就讀于一所著名的學校,西南聯(lián)合大學。
 

劉東生:我記得在八十年代的時候,碰到一個美國科學家,他專門研究說,西南聯(lián)大八年為什么出了這么多人才。我想其中有一條,是一個敢于為天下先的這種精神,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一種什么精神呢?我覺得是一種自信的精神,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自信的精神,對于我們這些學生,后來不管是做人,不管是做科學工作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這方面來說,也是我們黃土的研究繼承一種自信的精神,敢于和世界上研究黃土工作的( 人)來共同比較、來努力,就是這樣的。
 

1942年,劉東生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地質(zhì)系,他師承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著名科學家楊鐘健進行魚化石研究。但是劉東生一直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地質(zhì)勘探。1954年,國家提出治理黃河,進行水土保持工作。當時37歲的劉東生決定離開古脊椎所,去從事沒有人愿意做的黃土研究。到現(xiàn)在50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這一志向。
 

劉東生:比方說,黃土對我們地學研究的人來說就好像什么呢?像一個畫家,雖然說是幾個顏色,紅、黃、藍三個顏色,就是這三個(顏色),但是在不同的畫家手里他可以畫出來'蒙娜麗莎'這樣不朽的杰作,也可以畫出很多其他東西,所以我們雖然是一個搞黃土的,但藝術家追求的是一些情感,而科學家追求的是智慧,所以我們在追求卓越、追求新的發(fā)現(xiàn)來說是一樣的。
 

在劉東生看來,黃土就像一部神秘的天書,每一層都蘊含著一個地球故事,為了讀懂這些故事,他走遍了每一寸有黃土的地方。但是一次野外考察的疏忽,成了他一輩子的遺憾。
 

劉東生:在陜西藍田,我們晚上六點鐘,天已經(jīng)黑了,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上頭有骨頭的化石,而且是獸類的或者什么的。我說:'哎呀!太晚了,下次再來吧。'可是下次就沒有來。第二年古脊椎所的同志到那個地方去發(fā)掘,就發(fā)現(xiàn)了藍田猿人,那是我們中國最老的一個猿人,我們就失去了這個機會了。
 

我記了一句話就是說,一個地質(zhì)學家在他工作的時候,要考慮以后沒機會再來了,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地點做得詳盡無疑,不要有遺憾。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說什么呢,科學上的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克服一些困難,最重要的就是要繼續(xù)不斷地有所積累,這個繼續(xù)不斷地長年的積累,是科學發(fā)現(xiàn)重要的關鍵。這樣的本子算起來可多了,大概我估計二百本吧。這個我還比較認真,在野外的時候,看到了隨時就把它記下來,勤能補拙嘛,這句話我非常欣賞。我自己沒有什么天分,勤快一點兒。
 

這是2003年8月劉東生在銀川水洞溝考察的情景,當時他八十五歲。就在那次考察的那個月之前,劉老剛剛在上海做過腎臟手術。但是劉老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這次考察也圓了他65年的一個夢。
 

劉東生:我1954年開始研究黃土,在這五十年的歲月,我感覺離不開黃土,但是更讓我離不開的,是和我一起工作的這些同志們,他們使得我們國家的黃土研究真正地能夠形成科研上的一股力量,還能夠真正地做一些事情,所以這個確實是我人生里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