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寺廟大春秋:雞烏寺


發(fā)布時間:2014年09月29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區(qū) 作者: 也夫0078 

標簽: 普蘭縣   風景物語   且行且歌   

一縷朝陽從瑪旁雍錯東岸升起,在金黃色湖水的映襯下,湖岸西側(cè)一處突兀的山丘上矗立著一座小寺廟,這就是號稱瑪旁雍錯環(huán)湖八座寺廟之一的雞烏寺。

雞烏寺赫然矗立在瑪旁雍錯之畔

雞烏寺坐落在瑪旁雍錯邊上的山坡上,有一塊突兀出來的巖丘作為雞烏寺的構筑載體,這樣的地形地貌正好契合了西藏造窟建寺的理念。雖然規(guī)模比較小,但它的建筑布局卻和布達拉宮同出一轍。   

遠遠看去,雞烏寺在金色朝陽之中如同一座紅色的城堡,靜靜地佇立在神湖岸邊。它傍依“圣母之山”納木納尼峰,遙望神山岡仁波齊,就像一位執(zhí)著而忠誠的守望者,見證著圣湖瑪旁雍錯的滄桑經(jīng)歷,也記錄著一段段蒼涼而悠長的精神傳說。

經(jīng)幡與瑪尼堆的組合構成了大主題

我們在湖岸邊拍完日出,驅(qū)車一路下行,就來到了雞烏寺旁。雞烏寺建在了一座突兀出來山崖上,山崖下有幾間簡陋的房舍,或許這里就是轉(zhuǎn)湖者的臨時居所。再往下,就是那別有韻致的瑪尼堆和靈塔群。

“雞烏”藏語是“小雞”的意思,雞烏寺的確非常小,但小盡管小,確是五臟俱全,因此被當?shù)厝朔Q為小布達拉宮。

我查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找到關于雞烏寺的詳細記載,傳說蓮花生大師曾經(jīng)在這里修行,如果此說屬實,那么這座寺廟應該有1400年以上的歷史。蓮花生大師是印度僧人,是他將密教傳入西藏。他公元750年由印度啟程途經(jīng)尼泊爾于兩年后(752年)到達拉薩,并在當年秋季主持修建了西藏佛教歷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蓮花生大師在藏地生活了五十余年,大約于804年離藏,晚年不知所終。

由此何以推斷雞烏寺歷史久遠,至少應該在西藏佛教前宏期就已建寺(存疑,待考證)。西藏佛教前宏期存留下來的寺廟少之又少,由于吐蕃末代藩王朗達瑪大肆滅佛,大多數(shù)寺廟被拆除,僧人被遣散。但是雞烏寺位于西部阿里地區(qū),朗達瑪滅佛事件間接促使一部分僧侶走向民間并將佛教傳播到了邊遠藏區(qū),或許這就是雞烏寺存續(xù)千年香火,得以保留的原因。

我們在雞烏寺下的瑪尼堆旁徜徉許久,這是我在西藏見到的最為精美的瑪尼石堆之一。

石頭作為一種載體,以其不朽的材質(zhì)記錄著人類文明。早在人類的遠古時代,人們首先學會了對石材的使用和加工,因此人類學界用新、舊石器時代來劃分人類進化的兩個重要階段。后來石材成為了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資,漸漸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某些石料又被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具備了精神層面的意義。

藏民族對石頭的認知和喜愛并不亞于其他民族,取自天然的石料寄托了廣大信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情趣。據(jù)記載西藏遠古時代曾經(jīng)有過巨石崇拜,考古發(fā)現(xiàn)藏區(qū)很多地方有人工堆砌的石陣,這些石陣可能是遠古藏民頂禮膜拜的偶像?,F(xiàn)在藏族民居的房頂、窗臺、門框上還能看到用石塊擺放出來的裝飾物,這些都有可能是藏民族古代原始崇拜所遺存下來的痕跡。

“瑪尼”是梵文佛經(jīng)《六字真言經(jīng)》“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瑪尼石是在石板、石塊、卵石刻上經(jīng)文的石頭,在雪域高原的路口、山口、寺廟旁經(jīng)常能看到由瑪尼石形成瑪尼堆。每逢良辰吉日,藏民們會站立在瑪尼堆前,用額頭觸碰手中的瑪尼石,虔誠祈禱后將手中的瑪尼石放置在瑪尼堆上,可以說每一顆瑪尼石都凝聚著信徒們心中美好祝愿。

小寺廟,大春秋。我們在此駐足流連許久!

這座小小的寺廟蘊含著佛教在西藏傳播發(fā)展過程中若干重要元素,盡管我們無法解讀這種特有的文化,但是我們知道在這片雪域高原,在這神山圣湖之間有一種無法消弭的精神力量永恒且不斷傳承和發(fā)揚著。

瑪旁雍錯旁的雞烏寺蘊藏著千年的秘密,梵音在這里日夜縹緲回蕩,就象歲月深處迤儷而來的古老歌謠。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