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安穩(wěn)的都市養(yǎng)蜂人

發(fā)布時間:2014年10月08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楊清悅 

標簽: 紀實照片   

“撫慰著花朵綻放時的那一份寂寞,揀拾起花朵凋謝時的那一份失落?!倍际叙B(yǎng)蜂人,一個聽起來富有詩意的特殊群體。城市的節(jié)奏快得讓人喘不過氣,但身處其中某一林蔭角落的他們,卻如此超脫和淡定。

據悉,曾經需常年追花奪蜜,一路遷徙的都市養(yǎng)蜂人,如今也開始趨于“安穩(wěn)”和“定居”的都市生涯。但即便如此,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還會有多少都市年青人愿意走近?

不養(yǎng)蜂的人是很難理解養(yǎng)蜂人與蜜蜂之間的情感交流而帶來的心靈愉悅的。聞著陣陣撲鼻的蜜香,看著往瓶里裝著新鮮蜂蜜的都市養(yǎng)蜂人,還有那帳篷外回旋在他們身邊的蜜蜂,有一種無法言狀的情緒在心中彌漫……

南匯人吳新生今年67歲,十九歲開始養(yǎng)蜂,至今已近半個世紀。年輕時隨風而行,逐花而居的遷徙生活仍歷歷在目,而如今難得的安穩(wěn)也讓他倍感珍惜。養(yǎng)蜂是甜蜜的事業(yè)卻又充滿艱辛,追花奪蜜固然浪漫,背井離鄉(xiāng)卻也寂寥。有一首現代詩曾這樣描述養(yǎng)蜂人的心境:“撫慰著花朵綻放時的那一份寂寞,揀拾起花朵凋謝時的那一份失落?!被ㄩ_花落之間,只有那晶瑩甘甜的蜂蜜證明著老吳這樣的養(yǎng)蜂人曾親手放牧過的一個個春天。

老吳告訴我,這個季節(jié)每個蜂箱大約有2.5—3萬只蜜蜂,等到了春季高峰時候,每只蜂箱可以有4—5萬只。

在蜂箱旁搭上一個簡易的小屋子,炎熱的夏季,屋子里只有一臺上了年歲的電風扇呼呼地吹著熱騰騰的風,而老吳就經常蝸居在這里,和這些心愛的蜜蜂相伴。

“養(yǎng)蜂的地方一定要人少,隱蔽?!贝魃弦豁斊胀ǖ牟菝?,老吳走到蜂群中。開箱、取漿條、夾走漿王蟲,再用特制的刷子在“蠟碗”內刮一圈,乳黃濃稠的蜂王漿便被取出,動作嫻熟,一氣呵成。幾十年來,老吳日曬雨淋,黝黑的臉龐布滿了深深淺淺的皺紋,他每天都要親自檢查蜜蜂生長的情況,每年2—10月,沒有一天可以休息的。

“我們養(yǎng)蜂人中流傳著一句俗語,沒有三天不睡覺的魄力,沒有三天不吃飯的耐力,就養(yǎng)不出好蜜蜂?!甭犐先タ鋸?卻都是事實。吳新生告訴我,“近十年來,上海的養(yǎng)蜂人都以上海為主陣地,最多到江浙一帶跑一跑。過去,那可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追著花兒跑?!?/p>

“2月趕赴廣西玉林追逐紫云英,3月來到油菜花盛開的江西上饒,5月趕往遼寧大連尋找槐樹花,6月進入東北吉林深山里與椴樹花相伴,此時正值蜜蜂生產高峰。8月來到內蒙古海拉爾,漫山遍野都是紫色荊條的身影,一直到10月才返回上海。”這些熟悉的遷徙路線,一直牢牢印在吳新生的心里。老吳坦言,為了這些蜜蜂,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自己也沒少被蜇被咬。灑下汗水淚水,只為這份真心熱愛的事業(yè)。

如今讓老吳最擔憂的是,以后沒有人養(yǎng)蜂了怎么辦?在上海滬郊蜂業(yè)聯合社理事長孫德官看來,吳新生的擔憂正是目前滬上蜂農群體普遍面臨的困境,在聯合社下屬的近200個養(yǎng)蜂場內,85%以上的蜂農年齡在60歲以上,“追花奪蜜”的艱辛,很多年輕人往往不愿承受。

其實,養(yǎng)蜂收入不高也是一個原因,吳新生的36箱蜜蜂,一年辛苦下來凈收入也只有3萬元左右?!皣怵B(yǎng)蜂人的收入很大一塊是蜜蜂授粉,而國內主要依賴蜂產品。”孫德官解釋說。

編輯的話:作者紀實訴說了都市養(yǎng)蜂人的實際生活狀況和處境,養(yǎng)蜂人在生態(tài)系統中,為養(yǎng)蜂授粉扮演著重要角色,希望這個職業(yè)能得到政府和民眾更多的關注。

把我的作品拿出來給大家點評,請點這里投稿

選擇點評項

  • 讀后感言
  • 可圈可點
  • 提升空間
  • 背景知識
  • 有點爭議
讀后感言
收起
可圈可點
收起
提升空間
收起
知識背景
收起
有點爭議
收起
全部評論(0)
熱度
時間
加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