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馬在原生地新疆的滅絕與繁衍


發(fā)布時間:2014年10月30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區(qū) 作者: 千旅拾玉丫 

標簽: 世事雜談   往事隨風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przewalskii)它的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向腹部漸漸變?yōu)辄S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于頸部的兩側。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頭部長大,頸粗,其耳比驢耳短,蹄寬圓。整體外形象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


普氏野馬又被稱為準噶爾野馬或蒙古野馬,是地球上目前唯一幸存的野馬種群,原生地是中國的新疆準格爾盆地與蒙古沙漠區(qū)域。普氏野馬共有66對染色體,比家馬多出一對。成對出入并群居生活。

普氏野馬于1879年由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新疆探險時首次發(fā)現(xiàn),全世界了解到中國尚有珍稀活化石生存,便以他的名字為該種群命名為--普氏野馬。



他當時買了兩只成年母馬與兩匹三個月的一對小馬,殺掉兩只母馬后按照原比例制作成標本帶回國后巡展而震驚世界,那對小馬后來成為俄國野生普氏馬群的頭族。



隨后短短的20年近1800匹野馬從中國新疆被成功帶回世界各地并繁衍起來,大型成年母馬則被殺掉制作成標本運出。到1907年普爾熱瓦爾斯基再回中國新疆之時,野馬已經(jīng)不多見了,在1908年出版的《探險中國--1907》法文版本與俄文版本一書中普氏對此情節(jié)著有詳細的記錄并配有照片。

中國境內(nèi)最后一次發(fā)現(xiàn)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在中國已經(jīng)滅絕。

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yè)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xiāng)"工作,并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占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yǎng)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后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xiāng)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2001年8月在新疆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qū)進行普氏野馬在中國的首次再引入放歸實驗.目前分別在達板城和卡拉麥里與甘肅的敦煌三個普氏野馬的野生基地,成功繁衍到第四代,成活率80%。

目前有一定數(shù)量的野馬生活在半散放狀態(tài)下。

普氏野馬是世界上存活的唯一野馬,保留著馬的原始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物學研究意義。演化史長達五六千萬年的野馬,比大熊貓、鴨嘴獸等"活化石"更具有動物演化研究價值全世界目前只有1400多匹,比大熊貓的數(shù)量還稀少,被譽為“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動物”。

驕陽下,這一對恩愛的夫妻飛馳進入大草原的那一刻,棕毛飛揚,華麗而高貴。

我久久佇立在216國道上,目送它們漸漸遠離的身影,為生靈們祈福。

祝愿它們在祖國大自然的懷抱里能夠平安而自在的繁衍……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