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中國國家地理》:邂逅的精彩和感動


發(fā)布時間:2015年10月16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許淑概 

標簽:

編輯的話:80后的讀者:很榮幸能成為這位老讀者的“精神寄托”,他看到了《中國國家地理》華麗外表、多彩文字所傳遞的價值。也許正是如此詳細的閱讀,讓他收獲的比別人更多吧,愿這位讀者在《中國國家地理》的陪伴下生活更精彩!
許淑概:“如果要我說《中國國家地理》帶給我什么?我想說帶給我一種生命的感動,一種無法忘懷的精彩,甚至是一種精神的寄托,而不僅僅只有知識?!?/div>
圖為近期在閱讀的幾本有介紹到喀斯特地貌的《中國國家地理》。其中,最為詳細的莫過于2011年10月刊的專輯,足有400頁。

依稀清楚的記得首次得知《中國國家地理》是在大二(2010年),那天下午學校沒課,便窩在宿舍上網(wǎng),本想看下高中學校的網(wǎng)站,卻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高三班主任的博客,也是在他的博客中開始了與《中國國家地理》的不解之緣。在官網(wǎng)上,頓時里面精美的圖片和帶有魔力般的文字深深地吸引著我,隨后得知有出版雜志,便跑到學校圖書館查找,硬是沒找到,心中難免有些失望。最后,只能利用周末時間去書店購買,拿到雜志后,便不停的翻閱起來,瞬間覺得這對于喜歡剪報和文字的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現(xiàn)成的圖冊和寫作范本。它們就像一道迷魂湯讓我愛不釋手,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每期不落的訂閱。

于是,《中國國家地理》成了我從大學時代以來最鐘情的一本雜志。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每天堅持閱讀的習慣。剛開始看得有些吃力,因為都是新鮮的地理知識,涉及面很廣,描述得也很到位。那時候心里總覺得只要讀懂里面的文章就能帶給我許多找都找不到的地理知識。

圖為自己收藏的《中國國家地理》,每次朋友或者同學過來家里坐,首先映入他們眼簾的就是這些“紅色本”,他們總會問是什么?怎么那么多?殊不知,這些對我而言,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曾經(jīng),也幻想著自己哪天也能寫出那樣的文章。不僅如此,在閱讀的時候甚至還做起了筆記,從起初的零零散散,到后面的系統(tǒng)整理,筆記內(nèi)容也涵蓋地名、氣候、位置、特征、種類、形成原因,連詞匯都有整理。很快我便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整理手稿,那本一直沿用至今,閑來無事時便會拿出來看看,重溫一下文字的魅力。

今年四月份閱讀重慶和緬甸專輯時做的筆記。
圖中兩小本是詞匯本,左邊是新的詞匯本,比較規(guī)范,而且有分為峽谷詞匯、建筑詞匯、海洋詞匯以及成語等。右邊是舊的詞匯本,記錄比較隨意和零散,雖有點破舊卻愈顯珍貴。

后來訂閱多了,才發(fā)現(xiàn)其實《中國國家地理》是個很好的收藏品,既權(quán)威又獨特,知識也不會過時。從那一刻起,自己便在舊書店和舊書網(wǎng)上大量購買?,F(xiàn)今自己收藏的從2003年到2015年每期都有,自己也打算慢慢把前幾年的都補充完整,至少要到1998年,因為剛好是從《地理知識》過渡到《中國國家地理》的時間。我希望能同它一起見證成長。

每逢寫文章遇到無從下手時便會隨手拿起一本《中國國家地理》來翻閱,似乎總能在里面找到靈感,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于是,不管到哪里,甚至是上班,我的包里總會有一本《中國國家地理》,盡管現(xiàn)在手機上也都能很方便的閱讀,但自己就是喜歡看紙質(zhì)的,這或許就是多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

上圖為2015年3月份的《中國國家地理》,圖中的慶元在浙江,以廊橋居多而聞名;自己從小在南方長大,所以對廊橋有著莫名的喜愛,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看完所有的廊橋并用自己的足跡和感受記錄下來。

如果要我說《中國國家地理》帶給我什么?我想說帶給我一種生命的感動,一種無法忘懷的精彩,甚至是一種精神的寄托,而不僅僅只有知識。

最后,值此《中國國家地理》創(chuàng)刊65周年之際,在此祝愿越辦越好,把更多的知識和精彩帶給讀者。同時,也感謝高中的老師和自己此生能擁有這樣形影不離的無聲書友。

從2003年到2015年的《中國國家地理》,一期不落。自己也準備整個書架,以便于查找和分類,如今只是用明信片簡單的隔開。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