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我的巴扎:援疆教師鏡頭下的南疆


發(fā)布時間:2016年05月19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彭珅 

標簽: 風(fēng)土人情   背包旅行   

我是一名來自復(fù)旦大學(xué)研究生支教團的支教老師,正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克蘇地區(qū)拜城縣第二中學(xué)支教。阿克蘇位于天山南麓,來到新疆半年了,最能讓我感受到身處南疆的就是來逛巴扎,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鏡頭下的南疆巴扎,還有巴扎上遇到的朋友和故事。
2014年秋,拜城巴扎,我對小孩指了指手中的相機,他們露出笑容,我按下了快門。

周日,從二中出發(fā),沿勝利路一路向東,走到喀普斯浪河畔,就來到拜城的巴扎了。我們第一次到拜城的時候也是走的這條路,那一次我們幾個都睡得死沉;后來返程,長途客車行進在筆直黢黑的鄉(xiāng)間小道,當(dāng)看到前方出現(xiàn)微弱的燈光,我們就知道要回到拜城了。

Bazaar(巴扎)在維吾爾語里是集市的意思。新疆位于歐亞大陸中心,自古東西文明在此交匯,這培育了維吾爾人長于交流、善于經(jīng)商的性格,也形成了民族風(fēng)情濃厚的巴扎傳統(tǒng)。即使到了城鎮(zhèn)化加速推進的現(xiàn)在,新疆高樓拔起、商場遍地,巴扎日依然是新疆鄉(xiāng)縣的盛大節(jié)日。

2015年冬,拜城巴扎熙熙攘攘,遠處是正在興建的高樓。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我們身在南疆,就是來到巴扎。熙熙攘攘的人群幾乎全部都是維吾爾族老鄉(xiāng),他們穿著傳統(tǒng)的民族服飾擺攤趕集。在新疆,我們是初來乍到,平時待在學(xué)校里也從沒遇見過這等陣勢,不緊張是不可能的。我?guī)е鴤€大相機,也不敢招搖拍照,尤其不敢貿(mào)然對人,好在瓜果美食就足夠抓住我的快門。

2014年秋,拜城的巴扎上,夏秋瓜果大多產(chǎn)自阿克蘇本地,紅的是溫宿縣的鮮棗,綠的是阿瓦提的葡萄。

那一次,我們幾乎是被人流簇擁著,“隨波逐流”兜了一圈。在巴扎這樣巨大的集市,看似水泄不通,其實極有秩序:農(nóng)貿(mào)、食物等占據(jù)著核心區(qū)域,是人流量最大的通道,其他區(qū)域由此連接;再朝里,布料、衣帽鞋襪等作為腹里;舊貨、雜貨則在最外圍。在中心區(qū)域,由頂棚劃分出巴扎內(nèi)的基本單元;各區(qū)域之間,通行著三輪車、摩托車、驢車、馬車的主干道引導(dǎo)著趕集的人群。

在巴扎中心區(qū)域的頂棚下。

正是在我們隨著人流往外走的干道上,我遇到了封面照片中的三個孩子。他們坐在媽媽的三輪摩托后面,因為干道上人太多,車子幾乎是在挪動,于是我跟了上去,對他們指了指手中的相機,他們露出笑容,我按下了快門。然后我給他們看相機里的合影,他們湊上來,一點不怕生,看完咯咯笑。這次之后,我想拍巴扎上的人都會先朝他們指指相機,再按下快門,給他們看完照片以后說一聲“熱合買提”(維吾爾語里“謝謝”的音譯)。

站在高處的維吾爾族老板看到我們走近,吆喝著“Wuxikui,wuxikui,tontonwuxikui!”經(jīng)阿迪提醒,我們才聽明白,他是在說:“五十塊,五十塊,通通五十塊!”

巴扎秩序的另一面,體現(xiàn)在大家的攤鋪都有固定位置。所以,每一個巴扎日,你都能在老地方找到你的老朋友。周日是我第三次上巴扎,除了一如既往的新鮮感,我也有了幾個每次來都要去看一看的“老朋友”。說是“老朋友”,其實我們都叫不出彼此的名字,甚至說過的話也屈指可數(shù),但我知道在哪里能夠找到他,他也一定就在那里。

拜城巴扎上我的鞋匠“老朋友”。

在巴扎靠近康其鄉(xiāng)的東側(cè)邊緣,是修鞋匠的聚集地。第一次來這,他們正忙得熱火朝天。我想給他們拍照,依然是舉起相機指指鏡頭,其中一個答應(yīng)了。他坐在那繼續(xù)縫針補膠,我蹲在旁邊拍。拍好了我拿給他看,接過我相機的是一雙大手,拇指尤其粗大,上面滿是老繭和裂痕。我只會說“熱合買提”,他只會說“好看好看”。看完他對我說“熱合買提”,然后向他的同伴吆喝了兩聲,他們就紛紛讓我給他們拍照。之后每次我來,他們都沖我點頭微笑,就好像我也是這巴扎上的熟人。

羊排太誘人了,以至于我三次上巴扎都在這挪不動步。

也有一些,我能認得他們,但他們大概認不出我來。比如說這位大叔,整理照片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三次上巴扎都不經(jīng)意間拍了他和他的羊排,大概是因為他家的羊排太過誘人,而用斧子切羊排又讓人過目不忘。

我的維吾爾“忘年交”。

雖說巴扎是集市,維吾爾族重商、崇商,但對于很多老鄉(xiāng)來說,在巴扎上,生意是細枝末節(jié),會會朋友、湊湊熱鬧才是正經(jīng)事。這要說起我的一位“忘年交”,這次見到他,不是在“老地方”,當(dāng)時他坐在三輪摩托上,從人群里認出了我,就睜大眼睛朝我招手。大爺?shù)男′佄辉诎驮诵膮^(qū)域的入口,說他的鋪位小因為那就是一張半米見方的小桌,上面擺著一小堆瓜子,還有一個用來盛瓜子的一次性杯子。大爺就坐在小桌后頭,和來來往往的朋友聊天,邊聊邊嗑瓜子。我們相識也是因為拍照,大爺看到我挎著相機走過,就叫住我給他照相,我當(dāng)然求之不得,給他看完照片,他就塞瓜子給我。我笑嘻嘻嗑著他的瓜子,看他又見著一位老友,握手相談。

在巴扎上,隨處可見維吾爾族老鄉(xiāng)半路停下,握手交談。

面對巴扎上的美食、老友、新鮮事,我尚能自持,但一看到小孩我就很難不湊上去,以至于我的隊友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來等我,抱怨“你要把巴扎上的小孩都拍遍了”。孩子的童真給了他們天然的鏡頭感,更抓人的是,巴扎上的孩子還特有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很多時候他們就是父母的助手;父母不在,他們就站上攤頭。

和媽媽一起賣運動鞋的小巴郎。
幫媽媽掛放衣服的小古麗。

喧鬧的巴扎上,小孩可以扮演大人的角色,沒有人會看他小就欺負他,同樣的,他也從來沒有學(xué)過抬價和短斤少兩。所有人都是觀眾又都像陪他一起上臺的演員。當(dāng)他演累了,回到爸媽或是玩伴身邊依然可以打滾嬉鬧。巴扎就是他們的樂園。

站上攤頭的“小大人”。

上周日,當(dāng)我們要離開巴扎的時候,我遇到了一個奶奶,她坐在三輪摩托的后座上,和她的羊在一起。老人家戴著繡花頭巾,蒙著白色面紗。

老奶奶坐在三輪摩托的后座上,和她的羊在一起。

我想給她照張相,奶奶點頭答應(yīng),然后她示意我稍等,慢慢地把面紗摘下來,把頭巾往上抬,露出整個額頭和烏黑頭發(fā)。前后我照了兩張相,拿給她看,她對我點頭,“熱合買提”,平靜慈祥。

我想給她照張相,奶奶點頭答應(yīng),然后她示意我稍等,慢慢地把面紗摘下來,把頭巾往上抬,露出整個額頭和烏黑頭發(fā)。

在這里,沒有宗教和政治,哪怕語言不通,用微笑傳遞善意就已足夠。

下次再來巴扎,大概要到開春了。老師們告訴我,拜城的春天會刮沙塵暴,開窗一小會兒,家里就落了厚厚一層土;學(xué)生們告訴我,春天,喀普斯浪河兩岸就會開滿櫻花,風(fēng)吹過,滿城的櫻花雨。

那時候再來巴扎,我會帶上印出來的照片,送給我的“老朋友們”。

巴扎上怎能沒有烤肉和烤馕?我把最具新疆風(fēng)情的美食附在末尾——

烤肉鋪上顯真性情。
放滿馕的攤頭。
傳說中的“廚具”——馕坑。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