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問源:是地理探險、也是人文追問


發(fā)布時間:2016年12月20日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 作者: 蕭春雷 

標簽:

幾年前我進過一次黃河源,是從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縣進去的。那是2010年的中秋節(jié),西寧攝影師馬福江和我凌晨4點起床,摸黑往黃河源的方向趕路,太陽出來的時候,已經(jīng)來到湛藍的鄂陵湖與扎陵湖之間。在秋風掃過的枯黃高原上,這對姊妹湖仿佛一雙深邃的眼睛,凝視著天空。來自黃河上源的諸多支流在這對姊妹湖中匯聚,為黃河水萬里走東海積蓄了最初的能量。

黃河源區(qū)的深秋遼闊、壯麗。一望無際的高寒草甸上,蒿草干枯,呈現(xiàn)出熟透的金黃;河流分成眾多河汊,彎彎曲曲,散淡地流淌。南北天際線上卷起兩排凝固的黛青色波浪,那是巴顏喀拉山脈和布爾汗布達山雄渾蒼涼的身影。這片土地并不荒涼,不時閃過的藏原羚、藏野驢、黃鷹和野鴨,帶來了生命的氣息。

時間緊迫,我們沒有再深入進去。我知道再往前走,會遇到星宿海,黃河東行至此流速變緩,河水四處散流,形成大片沼澤以及數(shù)百個大小不一的湖泊,大的數(shù)百平方米,小的僅幾個平方米,仿佛一面鏡子摔成無數(shù)碎片,熠熠生輝,猶如夜空中閃耀的繁星,星宿海之名由此而來。對于古代的中國人來說,星宿海就是黃河的源頭,成百上千個泉眼,星羅棋布,汩汩涌出清流,流入扎陵湖和鄂陵湖,瀉下高原,在黃土高原上哺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

沒有進入星宿海,成為我心中的一個痛點。中國有無數(shù)條江河,每條都有自己的起源,追溯黃河之源,仿佛探尋華夏文明的根底,既是一種地理探險,也是一種人文追問。

從瑪曲、卡日曲交匯流下的河水,在扎陵湖以西腳步緩慢了下來,形成大片沼澤,星羅棋布著數(shù)以百計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湖泊,從空中俯瞰,這些湖泊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三江源保護工程一期工程實施的10年間,三江源地區(qū)水資源總量增加84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林草生態(tài)系統(tǒng)水資源涵養(yǎng)量增加28.4億立方米,黃河源頭才得以再現(xiàn)這樣的“千湖美景”。
達日縣境內(nèi),黃河在開闊平緩的河道中散漫開去,河岸上飄揚的經(jīng)幡在金色的光線里色彩分外絢爛,這是源頭人民對于這條大河的祝福。這流水一路從青藏高原流下,連接起組成中華文明的各方地域文化,見證著文明的融合、傳承和演進。攝影/圖登華旦

購買地址: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0.0.0.0.RRY5g3&id=543243452950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