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云南:盆嶺交錯炫麗多彩的地貌博物館


發(fā)布時間:2017年07月17日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網

標簽: 旅游   地球   探奇   

被青藏高原“擠出來”的橫斷山脈與云南高原

青藏高原隆起成為“世界屋脊”,是晚近地質時期奠定現(xiàn)代地理地貌格局最重要的地質事件,它緣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之間的強烈碰撞擠壓,這除了導致青藏高原的大幅度抬升以及南北方向的地殼縮短以外,還使碰撞帶北邊的地塊朝東西兩側被“擠出”,青藏高原東部的橫斷山脈,以及云貴高原乃至整個中南半島的地貌形成,就與一群被向東“擠出”的的地塊有關,它也被一些地質學家稱為“逃逸構造”。

青藏高原的許多山脈向東南延入云南,就像手掌向外張開的手指,它顯示了地貌脈絡的延續(xù)與承接。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嶺向南為高黎貢山;唐古拉山向南分支為他念他翁山、寧靜山,他念他翁山向南為怒山,寧靜山向南為云嶺;云嶺向南又分支出雪盤山、清水朗山、點蒼山等,再向南成為無量山、哀牢山;巴顏喀拉山向南分支出沙魯里山,沙魯里山向南為哈巴雪山、玉龍雪山,海拔5596米玉龍雪山也是中國最南的雪山。

被青藏高原“擠出”的不同地塊及其地貌差異,也受到地塊早期的地質結構影響。從云南來看,大致以玉龍雪山—點蒼山—元江一線為界,分為兩大地貌單元:東部為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的云南高原;西部為橫斷山嶺谷,其高度由西北的3000至4000米向東南漸次降低到800至1000米。云南地跨揚子、華南、松潘—甘孜、唐古拉—思茅、岡底斯—念青唐古拉等不同的地塊或造山帶,云南的現(xiàn)代地貌繼承了這種多元化的特點,使其處在橫斷山脈、云貴高原、四川盆地、廣西丘陵、中南半島丘陵平原等地域的交接轉換處。這種多元化的地貌背景,也使云南成為中國跨越不同大水系以及國際河流最多的省份,這些河流水系包括:長江流域的金沙江水系;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獨龍江、大盈江、瑞麗江水系;怒江—薩爾溫江水系;瀾滄江—湄公河水系;元江—紅河水系;珠江流域的南盤江、北盤江、右江水系。

五彩繽紛的地貌“拼盤”

多樣化的云南地貌,無論是在垂直高度上還是水平方向上,都像一個引人入勝的五彩拼盤。

云南最高點為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點在中越邊境的元江河谷,海拔僅76.4米,地勢反差超過6600米。

云南的地形大致可分為三級階梯,仿佛是中國地形的一個縮影。第一級,滇西北高原及三江并流區(qū);第二級滇中—滇東高原;第三級,滇西南—滇南的丘陵谷地。雖然,青藏高原周緣的云南、四川、新疆均被劃為中國的第二級階梯,但如果從海拔來看,滇西南—滇南丘陵谷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一般高度,都要遠遠低于二級階梯的主體——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其中,云南由于低緯度的位置,因此在氣候與地貌上,具有了罕見的從熱帶雨林至永久冰雪帶的巨大跨度。

在云南西北最高一級地形階梯,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三江并流自然奇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在云南境內并行奔流約180公里,金沙江與瀾滄江的最短直線距離約33公路,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僅19公里,峽谷深度可達兩三公里。而在貢山至奔子欄一線,因西部還有獨龍江峽谷,可稱為四江并流的奇觀。

第二級階梯的云南高原,大致以普渡河、昆明、石屏一線為界,可分為西邊的滇中紅層高原、東邊的滇東喀斯特高原兩部分。滇中紅層高原是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當侏羅紀—白堊紀時,滇中和四川東部屬同一個大型陸相盆地,都是恐龍繁衍生息的樂園,所以滇中高原和四川盆地一樣,都是中國侏羅紀恐龍化石最重要的產地。只是后來因地殼運動才導致二者分隔并出現(xiàn)高度差異。

云南高原向北,雖有金沙江峽谷深切,但金沙江以北四川境內的西昌—涼山山原,實為云南高原的北延部分。

在滇東北、滇東,當云南高原向四川盆地、廣西丘陵過渡時,沿金沙江、南盤江及其支流,也形成極為險峻的深切峽谷。這些峽谷的雄偉壯麗,并不輸于滇西北橫斷山中的峽谷。

哀牢山不僅是云南最重要的東西地貌分界,也是重要的氣候屏障,冬季北來的冷空氣被山體阻礙,西南暖濕氣候北上也被山體所擋,使哀牢山以西、以南降水多于東部,氣溫較同海拔、同緯度的東部地區(qū)高,使哀牢山以西的德宏、保山、臨滄、普洱、西雙版納等地的山丘河谷,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咖啡、橡膠、普洱茶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的樂園。

盆嶺交錯中壯麗的斷塊山與湖泊群

哀牢山以東的云南高原,以及哀牢山以西的橫斷山南段,最顯著的地貌特征就是盆地與山嶺相間交錯。形成這種地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塊沿著斷裂發(fā)生抬升與沉降,山是斷塊山,盆是斷陷盆,山盆相伴,盆地匯水多成湖泊,而且山嶺和盆地大都順著主要斷裂的走向,呈近南北延伸的長條狀。這些盆地云南俗稱為“壩子”,因地勢平闊、土地肥沃、水源豐沛,歷來都是聚落與經濟的重心,是云南的精華所在。

云南壩子面積約25388平方公里,約占云南總面積的6.5%,大于1平方公里的壩子有1868個,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51個,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斷陷湖盆群集中于滇中的昆明、通海、建水一帶;滇西的麗江、大理、祥云一帶。滇中湖群中著稱的有滇池、撫仙湖、陽宗海、杞麓湖、星云湖、異龍湖等,滇西湖群以洱海、程海、拉市海、劍湖等聞名。

這些斷陷湖盆的一側,往往都有壯麗高聳的斷塊山,如滇池旁之西山,洱海旁之蒼山。由山向湖,你可以看到斷塊山—斷層崖—山麓溝口洪積扇—湖濱沖積平原—斷陷湖盆的完整地貌組合。由此也形成了波光浩淼,山水相映,田園秀麗,山崖峻峭,雄峰屏列,風花雪月的獨特景觀,既可憑湖眺望,也可登高俯覽,這是云南最具特色的風景。雖然隨著云南河流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已形成許多規(guī)模巨大的人工湖——水庫,但其景觀價值完全不可與天然湖泊群同日而語。不過,天然湖泊的水質污染以及湖濱的過度開發(fā),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大理的蒼山與洱海,高差在2000米以上,是云南斷塊山與斷陷湖的高差之最。也因為洱海湖盆斷陷之深,其面積雖不及滇池,蓄水量卻相當于兩個滇池,達到30億立方米左右,在云南的天然湖泊中位居第二,僅次于撫仙湖。撫仙湖以158.9米的最大水深,成為僅次于長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

蒼山挾橫斷山云嶺之勢,主峰馬龍峰高達4122米,雖然已無永久積雪,但歷史上卻是重要的古冰川中心,山上遍布角峰、刃脊、冰斗、冰蝕湖、石海等古冰川遺跡。1937年,奧地利學者威斯曼根據(jù)點蒼山的古冰川遺跡,命名了代表第四紀更新世末次大冰期的“大理冰期”。

喀斯特地貌的大觀園

普渡河—昆明—石屏一線以東的滇東喀斯特高原,是云南喀斯特地貌景觀最集中的地區(qū),地表多石林、漏斗、天生橋、峰叢,地下多溶洞、暗河。正因為滇東的喀斯特石林景觀如此典型,才使云南成了“石林”這一喀斯特地貌術語的創(chuàng)名地。僅石林一縣就有石林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它包含了劍狀、柱狀、塔狀、蘑菇狀等諸多典型的喀斯特石林形態(tài)。

在滇東、滇東南向廣西丘陵過渡的高原邊緣及斜坡地帶,如羅平、師宗、丘北、廣南、富寧等地,高原面上常見的石林景觀,隨著地形切割程度的加大,更多地變化為峰叢洼地,它由底座相連的石峰及其峰間洼地組成,在地形陡坎處還常出現(xiàn)瀑布群。

在中國已發(fā)現(xiàn)和收錄的喀斯特洞穴中(2013年),作為喀斯特景觀的大省,云南的溶洞數(shù)量為201個,排在貴州、廣西、重慶等省區(qū)之后,當然,這還與溶洞現(xiàn)有的調查與研究程度有關,并不完全代表溶洞的實際數(shù)量。滇東高原也是云南喀斯特溶洞的集中分布區(qū),著名的溶洞有:宜良九鄉(xiāng)洞、建水燕子洞、瀘西阿廬洞等。

云南喀斯特景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滇西北金沙江虎躍峽兩岸,哈巴雪山北麓的香格里拉白水臺、玉龍雪山東麓的麗江白水河,出現(xiàn)了極為壯觀的地表鈣華池群,堪與四川境內的黃龍、九寨溝、神仙池、牟尼溝、卡龍溝、甲根壩所見的鈣華池、鈣華灘相媲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鈣華池—鈣華灘景觀地,從四川到云南,由北向南,皆分布于青藏高原東緣的高海拔山區(qū),形成一個特殊的高寒喀斯特景觀鏈。香格里拉白水臺、麗江白水河,是這一景觀鏈最南邊的一環(huán)。

中國罕見的活火山群與地熱田

在中國,一般把一萬年以來有過噴發(fā)活動的火山列為活火山。相對于中國遼闊的國土,中國活火山的數(shù)量很少,而且近現(xiàn)代鮮有噴發(fā)活動。它們主要分布在五大連池、長白山、臺灣、海南島、昆侖山等地,而云南西南端的騰沖活火山群,無疑是中國活火山中規(guī)模宏大、引人注目的成員。

騰沖火山群處在印度板塊東北緣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地帶,這和中國東部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火山不同。

騰沖現(xiàn)存的火山有70多座,其中火山錐、火山口等保存完好的有20多座?;鹕藉F的相對高度一般80至150米,火山口深可達70米。規(guī)模最大的打鷹山火山,相對高度達到640多米,在中國大陸僅次于長白山。此外,還有廣泛分布的熔巖被、熔巖堤、熔巖舌、石柱群等豐富多樣的火山地貌,在主火山口外側還常見有寄生的次級火山口。這些都構成了極具觀賞性的火山地貌景觀。

騰沖的火山噴發(fā)活動自距今2300萬年至258萬的新近紀就已開始。據(jù)史志記載,最近的噴發(fā)活動在明代成化、正德、嘉靖、萬歷年間,即在1465年至1620年之間。

火山活動與強烈的地熱顯示是孿生兄弟,但在中國的活火山中并非處處可見,因此,與騰沖火山相伴的騰沖地熱景觀就難能可貴,即使僅就水熱活動的強度和規(guī)模來看,騰沖在中國大陸也堪稱翹楚。騰沖主要的水熱區(qū)達60余處,尤以規(guī)模宏大的高溫熱泉、沸泉、蒸氣泉而著稱。

距今不遠的噴發(fā)記載、強烈的地熱顯示,以及騰沖一帶頻繁的地震活動,都表明騰沖火山雖然暫時休眠,但它的下一次噴發(fā)只是時間問題。

穿越云南的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與徐霞客之路

云南處在幾大地理地貌單元的交會處,因此歷史上也是中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黔桂及華南、中南半島、南亞次大陸之間的交通要沖。

南方絲綢之路是起自成都,經云南通往印度乃至中亞的古道,約開通于公元前4世紀,比北方絲綢之路要早200多年。

南方絲綢之路由川入滇,主要有經邛崍、雅安、西昌、會理、永仁、大姚的靈關道,以及經宜賓、昭通、曲靖、昆明、楚雄的五尺道。靈關道與五尺道在祥云的云南驛會合后,走大理、保山,又稱永昌道或博南道,由保山經騰沖或瑞麗,去往緬甸、印度,又稱身毒道。

南方絲綢之路經過云南的路段不僅地位重要,風景壯麗,還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遺跡遺址。僅現(xiàn)存較重要的古驛道路段就有:鹽津五尺道、大關大關垴、宣威可渡、曲靖炎方—松林、馬龍蒼隆鋪、姚安石門箐、永平博南、保山官坡、高黎貢山、騰沖鎮(zhèn)夷關等。

茶馬古道,是連接滇、川產茶區(qū)與青藏高原茶葉消費區(qū)之間的商貿古道,始于唐,盛于明清,歷史上以茶馬互市而聞名,古道分為滇藏、川藏兩大系統(tǒng)。滇藏茶馬古道又可分為南北兩路,南路把茶葉由主產區(qū)西雙版納、普洱等地運送至大理、昆明、麗江等集散中心,途中需翻越無量山、哀牢山;北路是將茶葉由大理等商貿樞紐,沿橫斷山的通道,轉運至青藏高原腹地。茶馬古道也不愧是一條自然與文化交織的景觀長廊。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歷天下,對滇游似有獨鐘,現(xiàn)存《徐霞客游記》中約有十分之四,近25萬字的內容,是游歷云南的記述。徐霞客在云南的行蹤,東迄富源,西達騰沖,南到建水,北至麗江,遍及云南幾乎所有的地理地貌區(qū)域。

徐霞客給云南的地貌景觀留下許多精彩的描繪,無論是滇池西山斷層崖、羅平峰叢、曲靖石林、還是騰沖熱泉、師宗天生橋,都像一種明確的旅行指引,讓今天的滇行者繼往而開來。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