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六百年前的屯堡文化


發(fā)布時間:2019年03月07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趙艷青 

標簽: 鄉(xiāng)村印象   世事雜談   風土人情   社區(qū)推薦   

建筑會說話,服飾會說話,石頭會說話,飲食會說話,習俗會說話,地戲更在說著滄海桑田。人們呀請放慢腳步,聆聽江南音調(diào)呢喃中訴說著起始于六百年前的屯堡文化。

安順屯堡街景

明洪武帝朱元璋六百年前滅元建立明朝,各處紛紛歸順南京中央政權(quán)。只是西南地區(qū)元朝所封的梁王固守盤踞,明朝廷多次招降,梁王自恃地險路遙,頑固據(jù)守并不時地作亂。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征南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率領(lǐng)三十萬大軍揮師西南,不日平定云貴等地。戰(zhàn)爭的激烈毋庸贅言,待西南局勢穩(wěn)定后,朱元璋擔憂遠征軍撤回,云貴又成孤懸,幾經(jīng)權(quán)衡于是下令數(shù)十萬平定梁王的西征軍隊在云南、貴州就地屯軍。昔年人煙稀少的貴州山地,瞬間變成了一個龐大的軍營。

在戰(zhàn)爭如火如荼進行中,已有大臣向朱元璋奏議:“備邊在足兵,足兵在屯田。”已待戰(zhàn)事終結(jié)后,供給瞬間突出成最大問題。平民出身的洪武帝心疼戰(zhàn)禍連年的子民們,建國伊始制定了輕徭薄賦政策與民生息。于是賦稅、征調(diào)等補給軍需的動作朱元璋皆不可能采用。在此插一個看似題外的話。朱元璋有雄才大略,有政治軍事才干,卻一直跟財富的關(guān)系不夠密切。大明朝他是建立起來了,可國庫空空。富甲一方的財閥沈萬替這位萬歲爺修了南京一大半城墻,又口氣輕松要替天子陛下勞軍,終于戳疼了朱元璋的軟肋,沈財神被沒錢的皇帝爺給發(fā)配云南去了。

一場場戰(zhàn)役打下來大明江山的朱元璋惜兵重將,卻只能無奈選擇讓軍人自己養(yǎng)活自己。明軍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軍隊駐扎城市,七成軍隊在農(nóng)村屯耕。他們一邊開荒種地,飲食自贍;一邊操練軍武,厲兵秣馬。從貴州腹地的安順向西到曲靖,過昆明、楚雄直至景東,每六十里到一百里,明軍建立一個屯軍寨子,開墾周圍的土地。曾經(jīng)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們刀劍在身、鋤鎬在手。熱血男兒們平叛護國不畏死,開荒耕種不畏苦,昔年的不毛之地,在這些來自江南的農(nóng)家子弟手里,變成了千里良田。

漫漫歷史長河中,當年明軍屯兵除安順外,大部分兵士和移民跟當?shù)卦∶駛冄}相溶,已經(jīng)被同化了。只有安順地區(qū),把明初的風俗保存了下來。安順是由黔入滇的通道,在此地密密麻麻分布著各種衛(wèi)、所、屯、堡,特別是如今安順西秀區(qū)東部及平壩區(qū),更是密集。來自中原富庶之地、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軍人們住得太集中了,他們擁有優(yōu)于當?shù)厝藗兲嗟奈幕e淀、農(nóng)耕技術(shù)、紡織工藝、傳統(tǒng)習俗等等,于是在一個特定區(qū)域內(nèi)形成漢族主流文化。

朱元璋政府在實行軍屯制度后,又出臺了一個更為人性化的政策:讓戍邊軍人們“有親屬相依之勢,有生理相安之心。”規(guī)定了“正軍”、“軍余”必須攜帶妻室兒女,無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來自天子腳下南京城的大家閨秀,來自安徽的富家千金,來自煙雨水鄉(xiāng)的詩書佳麗,來自富饒中原的小家碧玉們千里迢迢趕赴貴州,從此她們無需“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再也無需“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贝撕笾煸罢C布了一個又一個的有利屯軍將士長治久安的政策,其中之一是:軍屯將士世襲!這意味著軍人們開墾出來的大片良田,在他們百年后歸屬于血脈后人。

軍心安穩(wěn)的將士們開始了新的生活,日子一久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待一張張奏折上報到中央政府后,引發(fā)了朱元璋政權(quán)更大動作。云貴地區(qū)地廣人稀,僅僅靠軍人們開墾遠遠不夠,于是一場浩大的轟轟烈烈移民活動開始了。明朝僅洪武年間就有一百六十萬人口,從物阜豐厚的中原遷徙到貴州。移民們有軍屯將士的家眷親屬,有是內(nèi)地的良家子弟,也有被強迫而來的農(nóng)民、流民。不同于將士們“調(diào)北征南”、“調(diào)北鎮(zhèn)南”,平民移民是“調(diào)北填南”,他們的到來,擴大了屯堡人占有的土地和勢力范圍,穩(wěn)定了軍心;更主要的是,當時刀耕火種原始狀態(tài)的貴州如同白紙一樣,全盤接受了以人為載體的“文化大搬遷”。移民們將農(nóng)耕技術(shù)、工藝制造、中原式建筑、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佛教道教、儒學教育、文學藝術(shù)等整個漢文化體系完整地移植到貴州,從而改變貴州的文化面貌,帶動了貴州各方面的發(fā)展,這張純凈的紙被描繪成儒家畫卷、農(nóng)耕華章。

安順文廟大成殿云龍石柱

中國最精致的文廟,是明洪武二十七年建于安順市的文廟。大成殿前一對龍柱,是由兩塊整石透雕鏤成的盤龍石柱。柱身內(nèi)實外空,內(nèi)方外圓。外為浮云游龍,內(nèi)為淺刻云紋。柱礎為一對石獅,形神勁健。龍柱以透雕為主,兼集浮雕、圓雕、平雕等技法,技藝爐火純青,是全國現(xiàn)存唯一的透雕云龍龍柱。大成門前一對高浮雕盤龍石柱,與透雕石柱不差須臾堪稱臻品。文廟的建成是明朝為永鎮(zhèn)邊陲,實施“移風善俗,禮為本;敷訓導民,教為先”政治手段的反映,也是雄赳赳軍人們崇文的物象表現(xiàn)。安順文廟似一把巨鑰開啟了黔中六百年的興學歷史。

將士們跟明王朝沒有想到的是寓兵于農(nóng)、鎮(zhèn)守與屯墾兩不誤法子,不僅僅讓洪武帝朱元璋很是自得:“吾養(yǎng)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币膊粌H僅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筆墨章回。更為后人留下了明朝文明的活化石—安順屯堡文化。在安順屯堡,明朝從來不是沒有熱度遙遠的歷史,從來不是要小心翼翼敬而遠之的文物。天龍屯堡街頭一碗熱乎乎的驛茶遞過來,那賣茶湯的老婦人指間頂針輕輕硌到我,似在提醒已是現(xiàn)世,不是在平行的空間穿越回了明朝。

驛茶
大堡門
云山驛

云峰屯堡,六百年前是西征軍核心駐屯地, 由八個寨子組成,其中云山屯在地勢險要的山巔之處,易守難攻。順著青石臺階而上,可見寫著云山屯的大堡門,門內(nèi)兩旁寨墻已是苔蘚青青。闊朗街道兩邊房屋建筑比其他屯堡要精美許多,窗外的石頭柜臺經(jīng)過六百年的雨霧氤氳歲月感深重。街瞿最寬空地方是一座古雅的戲臺,木雕石雕細致繁復述說著此地的尊貴。

云山屯中,天飄著小雨,街瞿里巷寂寂無聲,居多人家門戶緊鎖,門扇上貼著紅色《七眼橋鎮(zhèn)整戶外出公示牌》,我正在看著《駐村工作聯(lián)系卡》時,身旁的屋內(nèi)傳出了歌聲,歌詞聽不真切,旋律前所未聞,美妙又遙遠。屋門吱呀,一位老婦人走出來,看我如醉如癡的神情莞爾一笑,接起屋內(nèi)落下去的聲音,雖沒有先前的歌聲嗓音清甜,卻更是醇厚飽滿,一曲終了老人告知:“女兒在學唱祭祖歌。”

鮑家屯與云山屯相較更為軍事化,寨門口的甕城,高高的碉樓,深深地巷道,村中房屋道路很有玄機,曰“八陣圖”。鮑屯村的內(nèi)甕城是模仿南京今中華門的甕城模式而建。甕城四周有六道門,可以與屯中“八陣圖”相連。妄想攻打鮑家屯的匪類進入了村口,也很可能在甕城中被甕中捉鱉;即使沒被甕城困住,也可能在六道門迷路;即使走出六道門,也會在內(nèi)八陣中被長蛇纏繞,被白虎吞噬,被火牛焚燒,被玄武碾壓,還有青龍、鹿角、金魚、雄獅陣,陣陣有暗道、暗器,明箭、明槍。

喜慶中的鮑家屯甕城

洪秀全糾集“長毛賊”作亂時,安順也不能免禍。據(jù)《安順府志》、《續(xù)修安順府志》記載,九溪村被禍害了上千人,舊州街上的居民被殺四千多人,吉昌屯除夕夜被攻破,十室九空血巷尸橫,房屋被毀。鮑家屯未能幸免,也被“長毛賊”圍困過,卻終因圍城堅固、陣法奇妙、村民堅強匪類們丟盔卸甲而去,屯中村民得以保全。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堡壘陣法的設計實施,讓鮑家屯村民躲過“長毛賊”的禍亂,也多次打退了匪寇和亂兵各種花招的騷擾,體現(xiàn)出鮑氏祖先建寨時的遠見卓識和軍事智慧。

瞭望中的碉樓
天龍屯堡六百年前的老屋

鮑家屯高高的碉樓,戰(zhàn)時是瞭望塔,太平盛世的現(xiàn)在是拍攝村貌最佳攝影點,瞭望窗口跟射擊孔透過來微光,照在木頭地板上,那沒經(jīng)過任何處理的木頭古舊灰暗似乎在暗示著滄桑。碉樓向下看去,“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全然是屯堡老人們隨口哄孩子歌謠的樣子。石頭,在屯堡中有著多重身份,屯堡人家房屋采用石塊、石板堆砌而成,房頂采用的是大塊不規(guī)則形狀的石板而不是窯燒瓦片,這是出于安全性的考量,遇到敵人來襲村民可直接上房頂掀開石板進行還擊,石頭有名曰“活石”,木訥厚重的石頭囿于屯堡,活成了的有生命有張力靈物,是石頭有幸還是屯堡有情?

石頭屋

大明西征將士們屯軍后,很長時間內(nèi)西南地區(qū)再無戰(zhàn)事。大規(guī)模集團軍在沒被開墾的處女地上大面積的墾植,他們用源自家鄉(xiāng)江南的農(nóng)耕技術(shù)進行生產(chǎn),在不長的時間內(nèi)開發(fā)出百萬畝良田,奠定了黔中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基礎。軍屯之后,“調(diào)北填南”政策形成了民屯,“募鹽商于各邊開中”形成了商屯。此后數(shù)十年里,屯堡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安順市周邊,屯堡林立,既是軍營,又是農(nóng)莊,延綿百里。加上商屯、民屯,共同構(gòu)成了今日之安順屯堡的基礎樣貌。

狗場屯抬汪公

民屯出現(xiàn)后,貿(mào)易交換需要的地點,由屯堡人約定俗成;貿(mào)易交換的時間用甲子推算,十二天一場,十二生肖區(qū)別每個市場名字。漸漸的集市場周圍出現(xiàn)了商鋪和民居,形成了商屯。這些商屯,便以趕場的日子來命名,比如逢子日趕場的稱鼠場,逢丑日趕場的稱牛場,不過后來雞場屯更名為吉昌屯,而狗場屯大名目下還在用著。每年的正月十六是狗場屯的大日子,這天屯里的人們舉家出動,他們要舉行“抬汪公”的社火活動。

正月十六一早,公推的寨老們披紅掛彩將“汪公”從神位上請下來接入紅轎,人們抬著“汪公”神像走出廟門巡游,經(jīng)過村民家門口,各家各戶設香案、擺放糖果食品、焚紙錢、放鞭炮迎汪公,祈求一年平安和順。汪公出行的轎子跟前,一群老婦人早早請出兩位招財童子,燃起了平安燈。

平安

“抬汪公”,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巴艄蓖羧A歙州歙縣登源里人,吳國王國、唐朝大臣。汪華文韜武略蓋世,擁有非凡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汪華為保境安民,起兵統(tǒng)領(lǐng)了歙州、宣州等六州,建立吳國,自稱吳王。當政期實施仁政,吳國境內(nèi)百姓安居樂業(yè),在群雄爭霸、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吳國安寧祥和;李淵建唐,吳王審時度勢,不使黎民有兵燹之憂,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江南六州百姓奉其為神,拜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太平之主”,建祠立廟,四時祭祀,千年不輟。屯堡人源自江南血脈相傳崇拜汪公,賦予了汪公各種神話傳說,一代代的傳承著,汪公是他們目中永久的神衹。

功勛

臉譜

“抬汪公”活動中有腰鼓、扭秧歌、彩車、花燈等表演,但是重頭戲是地戲。各村寨把地戲排練一番又一番后,到“抬汪公”的大日子里展演出來。“戲劇活化石”的安順地戲,儺戲的一種。由明代“軍儺”演變而來,儺儀作為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戰(zhàn)爭有著極大的冒險性,出生入死的人總希望平安歸來,所以敬戰(zhàn)神、驅(qū)魔鬼成了戰(zhàn)前動員的一項重要儀式。“軍儺”起源于“殷商”時期。余秋雨先生在《山河之書》中寫著:“漢代,一次儺祭牽動朝野上下,主持者和演出者數(shù)以百計,皇帝、一品至六品的官員都要觀看,市井百姓也允許參加與。宋代,一次這樣的活動已有千人以上參加,觀看時的氣氛則是山呼海動。明代,儺戲演出時竟出現(xiàn)過萬人齊聲吶喊的場面。”時光齒輪自殷商終于旋轉(zhuǎn)行進到了明代,那個造就屯堡的時代,屯堡人從建筑、信仰、服飾、戲劇、方言、飲食、節(jié)令,無一不留存著軍事文化遺產(chǎn)的烙印,無一不堅守著江南的情結(jié)、文化細節(jié)及文化追求,地戲就在這樣的情緒、氛圍的溫溫潤潤滋養(yǎng)下保存了下來。地戲是儺文化的一種繼承跟發(fā)展。

舞臺上的地戲
表現(xiàn)遠征軍的地戲

地戲,在狗場屯路旁敞開門的大院內(nèi),村頭空地中央,搭好的舞臺上,“抬汪公”出游的人群里上演著。猙獰的面具下原始粗獷的唱腔慷慨激昂,五彩的戲服中輾轉(zhuǎn)騰挪的身段刀光劍影。安順地戲主要表現(xiàn)歷代戰(zhàn)爭,演的全是忠臣義士報國殺敵的英雄故事,西征軍的故事也在上演著,演出者栩栩如生表現(xiàn)出將士們錚錚鐵骨。

迎神

“抬汪公”的民俗活動還在繼續(xù)。正月十七,是鮑家屯抬汪公的好日子。鮑家屯,又名指安屯,據(jù)說是汪公欽定。鮑家屯的“抬汪公”祭祀的意味更濃郁,寨老們?nèi)菥胚担┓铨R全講究,贊禮人獻祭肅穆悠揚。更為屯中邑人得意的是,汪公的真身塑像在此。另有兩件神物,汪公的乘坐的轎子在吉昌屯,汪公的寶馬坐騎在九溪村。

祭典

吉時到了,汪公乘坐轎子在寨老們的簇擁中離開廟堂,來到屯中甕城里,接受著村人的祭拜。屆時鞭炮齊鳴,邑人家門口燃起明燭,點上高香,焚燒紙錢,把敬意跟心愿一起向汪公表達。主祭者唱和講述汪公的豐功偉績,敬獻溢美之詞,祈求汪公護佑屯中老少和順平安。

汪公出巡屯堡中,穿大街過小巷施福于眾村民,直到下午四五點鐘才返回汪公廟回歸神位。甕城內(nèi)開始了各村寨的地戲表演。村寨每

河邊壩地戲隊

個屯堡有屬于自己特定的戲碼,互相之間不會出演別人村子的曲目;每個屯堡有自己的面具戲服制造方法,互相之間不學習偷藝;每個屯堡有自己的戲本,據(jù)說過了六百年目前還在使用著。這些以前的習慣不知道是不是還在延續(xù),涉及到屯堡內(nèi)部隱秘,外人不得而知。

絲頭系腰
鮑嬢嬢

此刻的鮑家屯熱鬧非凡,最安靜的地方倒是汪公的殿堂了。偶爾一現(xiàn)的陽光透過木格窗灑在殿內(nèi)休息的兩位老人身上。左手老人姓鮑八十有三,右手老人八十七高齡。

鮑嬢嬢招呼我坐下烤火,講著汪公為民造福的故事,也講自己的故事。鮑嬢嬢是鮑家后人,母親生了姐妹十二個,身為長姐的她招贅上門女婿。老太太一邊給我講故事,一邊調(diào)度分配著祭奠中的細節(jié)工作,端的是思維敏捷、口齒清晰、聽力達聰,腰腿健朗。老人身著“鳳陽漢服”,屯堡女人的日常衣著。顏色靚麗大開襟的長袍,一尺寬繡著花邊的大袖,長袍兩邊開叉且長及小腿肚,一條黑色繡花的圍裙,腰間系的白色繡花圍腰跟黑色絲頭系腰,那條真絲織就的黑色系腰精致、順華、懸垂、靈動,制作方法更是幾百年前從江南帶到此地,一代代口授心受傳下來,僅屬于鮑家屯的專利產(chǎn)品,至今織法仍被奉為機密。鳳陽漢服,這個自明初開始的特殊服飾,在屯堡中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屯堡人并沒有被外界風尚左右了,只要是回到屯堡家中,鳳陽漢服就是她們的日常穿著。文化大革命的疾風驟雨對屯堡服飾有沖擊,但是屯堡女子堅定保護著明初的孑遺。

梅花綸簪
繡花鞋

天龍屯堡也有一位鮑姓老太君,雖已作古卻留下《萱闈春靄》的匾額跟四世同堂人丁興旺、教子有方的傳說,老太君一百零二歲安詳駕鶴西去。我在四世同堂院里邂逅了老太君嫡傳后人鄭家姐姐。鄭姐姐告知她另有三個妹妹,父親給她選了駙馬,育有三子女隨母姓鄭。與鄭姐姐相談甚歡,她帶我進了后院,參觀了鮑老太君的老屋。邀約著我夏天的時候可以隨時來住,家里有許多空余房間,又涼爽又大??次沂窒矏鬯齻兊姆楊^飾,唱歌般的教我順口溜:“頭上有個罩罩,耳上有個吊吊,腰上有個掃掃,腳上有個翹翹?!鳖^上的的罩罩有黑白兩色,家有年老長輩包黑色頭罩,年輕一輩只可以用白色的了;腦后的發(fā)髻有美麗幽香的名字:梅花綸簪;發(fā)髻上的玉石發(fā)飾,最上邊尖狀是象形的山,長形穿過青絲的代表河流,方形寓意田地;一條銀鏈在述說著貴州跟江南千絲萬縷割不斷的鄉(xiāng)情、親情。耳朵上的墜子被演繹成了吊吊。絲頭系腰就成了掃帚一般的掃掃了。腳上的翹翹,說的是鳳陽漢服的繡花鞋,鞋子的頭上是翹起來的,這樣做不僅僅是美觀,更有實際作用。當年將士們的家眷來到西南邊陲,戰(zhàn)爭隨時可能爆發(fā),軍人們上陣廝殺家眷們只能自保,毓秀嬌顏的她們在繡鞋中藏進刀片,懷著的是玉石俱焚之心。屯堡女子還未受纏足之苦。自宋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封建社會以崇尚女子的“三寸金蓮”為美,女子纏足曾被視為一種美德的象征,而屯堡女子不需纏足。據(jù)說,這是因為朱元璋妻子馬氏自幼習武且不纏足,屯堡女子以鳳陽漢服為美,以皇后馬大腳為典范:“我們的皇后娘娘不裹腳,我們也不裹腳?!睂懙酱耍铱粗割^上的鞋尖翹起的大繡鞋,想著那些健步如飛的淳厚善良屯堡女子,心里充滿了對屯堡日子無限留戀。

傳承

正月十八“汪公”的誕辰日,吉昌屯里巡游賜福邑人們活動依節(jié)進行著。若說地戲是屯堡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民俗奇觀,是屯堡人情感張揚表述。吉昌屯“抬亭子”又叫“抬汪公”活動是將古代江淮地區(qū)的民俗活動完整地保存下來。地戲是戲劇的活化石,迎汪公是江淮社火的“活化石”。吉昌屯的抬亭子曾獲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等獎的殊榮。汪公廟的戲臺里小小化妝間,老藝人們在給彩車上高臺表演的孩子們化妝,穿演出服,一老一少對視中,傳承繼續(xù)著。

回歸

鮑家屯,汪公神位回歸后,鮑嬢嬢邀請我嘗嘗她們親手做的屯堡菜。屯堡菜,名字帶著深深的亦兵亦農(nóng)的味道,不知不覺中吃多了。

夜,又雨。天龍屯堡路燈照著輕如蠶絲的細雨,似有似無。天龍學堂里那株隱于墻角獨自綻開的寒梅,暗香盈袖。六百年的石頭房子在微光下輪廓清晰,風扣門環(huán)。賣驛茶寡言嬢嬢已經(jīng)回家了,爐灶尚溫。我信馬由韁神游天外時有細碎腳步聲起,卻是客棧的老板娘匆匆而來。幾天前剛剛?cè)胱r,我胃病犯了,這會兒好都好了,她還是不放心尋了來。大概看我面上平和沒有不適,與我眼神交匯后也不搭話,又急急而去,多半是要緊盯兩個調(diào)皮的雙胞胎兒子寫寒假作業(yè)呢。

屯堡:屯堡人的口中讀音是:屯pu。出于尊重屯堡文化的原因,我也讀屯pu。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