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童年的,逝去的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3年第10期

標(biāo)簽: 歷史拾遺   

相比現(xiàn)在的游戲機、遙控飛機、滑板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們的玩具要樸素太多。他們擁有的,可能只是幾塊石子、一根樹枝,或一條皮筋,但獲得的快樂滿足卻絲毫不亞于今人。這些無邪天真的笑臉也在告訴我們,物質(zhì)的貧窮從來不能抹殺精神的富足快樂。
散布著的四只羊拐,是羊的膝蓋骨,乃北方女孩鐘愛的玩具。因為拐的四面凹凸不同,游戲的規(guī)則也比較復(fù)雜:將布縫的沙包高高拋起,用右手迅速地把羊拐撥轉(zhuǎn)到另一面,同時接住下落的沙包。之后,再次拋起沙包撥動羊拐。如此反復(fù),撥完羊拐的四面后,一次抓起四只,作為一局。如果撥動時碰到其他拐,或沒接住沙包都算輸。最終以誰拋動最少,完成最快為贏。玩這個游戲要眼明手快,手腦并用,非常鍛煉兒童的敏捷性。圖中甘肅保安族的姑娘正在和小伙伴玩這個游戲,沒有羊拐,孩子們拿石子也玩得非常開心。
圖中的小學(xué)生正在操場上抽打陀螺。這種傳統(tǒng)的中國游戲極為普及,需要玩者手持鞭子,不斷用力抽打平地上的陀螺(如左圖),使之轉(zhuǎn)動不息,堅持久者為贏家。在階級斗爭意識高漲的時代,這個游戲又被稱作“抽漢奸”。窮人家的孩子只需要一根繩子和一塊一頭削尖的木頭,即能寓“斗”于嬉。攝影/唐躍武
跳繩·跳皮筋
上圖的女孩子正在玩的游戲叫做“跳皮筋”。跳皮筋分為雙筋兒和單筋兒,最少需要3個人才能玩。玩時,兩個人一邊一個抻住皮筋兒,另一人(或一撥人)在中間跳。女孩子多會哼著兒歌:“小皮球、架腳踢、馬蓮開花二十一,二五六……”和著節(jié)奏跳出各種花樣。難度可以從腳脖子一直上升,至高境界是兩個女孩雙手高舉皮筋,跳的女孩把右腿高高蹽起,用腳尖勾住,翻飛跳躍。哪一隊跳得級別最高、最難為贏。這個游戲既需要腿部力量,又需要技巧,兼具舞蹈的美感,女孩子們就在跳躍中度過了童年。供圖/文化傳播
和跳皮筋一樣,跳繩的花樣也分單腳、雙搖、多搖、交叉花跳等種類。不過,跳繩入門非常簡單,上至六七十歲,下至四五歲的人都可以樂在其中。左圖是1963年,北京市東單三條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做跳繩游戲。攝影/顧德華
老鷹捉小雞
這個游戲不需要任何道具。玩之前的第一件事,是小伙伴們以“剪刀、石頭、布”分出老鷹、母雞和小雞的角色。玩的時候,“老鷹”不得侵犯“母雞”,但要想辦法突破防線,捉住最后的“小雞”。面對‘兇惡”的“老鷹”,“母雞”要張開雙臂護住孩子,“小雞”則依次牽著衣襟躲在媽媽的身后,靈活迅速地閃避。這個群體游戲需要“小雞”反應(yīng)迅速,“母雞”勇敢靈活,“老鷹”有勇有謀。雖然最后的結(jié)果一定是“老鷹”得勝,但過程緊張活潑,極為有趣。供圖/中新社,攝影/張平
推鐵環(huán)·打彈弓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常能看見孩子們手捏V字形的鐵棍,推動著一個大鐵環(huán)滿街地奔跑。游戲看似簡單,但勾著鐵環(huán)直行、拐彎都需要相當(dāng)?shù)募记?。如果玩得好,可以從家出發(fā),一路繞過各種障礙,甚至上樓梯過水坑,一直滾到學(xué)校。因為鐵環(huán)上常常套著兩三個小環(huán),滾起來嘩啷嘩啷作響,非常拉風(fēng)。滾環(huán)高手常能贏得一片羨慕的目光。
相對于男女都適宜的推鐵環(huán),彈球和彈弓更受男孩子的青睞。彈弓由一根粗點的樹叉和結(jié)實的皮筋,再加幾塊小石子兒組成。
在“除四害”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無數(shù)男孩都曾手持這件“武器”追逐驚飛的麻雀。當(dāng)然,也有不少淘氣的孩子將彈弓對準(zhǔn)鄰家的玻璃,那換來的將是一頓深烙在青春期的暴揍。供圖/TPG

責(zé)任編輯 / 賈欣  圖片編輯 / 吳西羽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