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鏡頭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13年第03期

標簽: 文化符號   達州市   龍泉市   

筍鄉(xiāng)奇景
在浙江西南部的龍泉市郊石馬村,欣欣向榮的一年似乎是從清明節(jié)挖春筍開始的,高山小村由寂靜變得熱鬧、幸福。原來,石馬人沿襲著一項古老的毛筍制作工藝,滿山春筍被帶回特設的作坊——筍寮,上刀山、下火海,猛力蒸煮,之后用筍屜挑至空地接受陽光的曝曬,晨起而鋪,暮時而收,歷經月余,才產出堪稱素火腿的“白筍干”。古村曬筍為何要鋪成天羅地網的模樣?因為這種有圖案感、有次序的曬筍方式更有效率,故而形成了如此獨特的勞動景觀。
春日添香
不是春色,勝似春色。這葳蕤的綠意,來自川東達州大巴山南麓一座鄉(xiāng)村曬香場。這美色同時還播下芬芳的種子,讓小村訪客領受香醇和清新的嗅覺體驗。升煙祭天,熏燒香料以敬神,在唐宋后大為流行,民間制香也由此鼎盛。燃燒令香料中的芳香分子加快散發(fā),村人曬制竹芯香的過程,使水分從香粉里蒸騰而出,同樣也有香味縈繞,置身曬場如同身臨晨鐘暮鼓的寺院一般。

責任編輯 / 劉睿  圖片編輯 / 吳西羽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