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出土吳簡17萬
堪與殷墟甲骨敦煌文書相媲美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1年第09期 作者: 宋少華 

標簽: 芙蓉區(qū)   歷史地理   考古地理   

文字在考古發(fā)現中價值非凡,可謂是“一字千金”。一件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有無文字,其價值有天壤之別。竹木簡牘是我國古代紙張發(fā)明與普及前重要的文字載體,因此每當有竹木簡牘發(fā)現,便是考古學家最為興奮的事。長沙走馬樓17萬簡牘的發(fā)現,無疑是考古學的重大事件。有人將其與殷墟甲骨卜辭和敦煌文書并稱為20世紀古文獻的“三大考古發(fā)現”。本文作者親歷了這一重大考古發(fā)現,他的文字和圖片重現了百年簡牘發(fā)現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
大木簡(嘉禾吏民田家)
這批木簡形制特殊,長49.8—56厘米,寬2.6—5.5厘米,均用杉木制成。紀年為孫權嘉禾四年(235年)和嘉禾五年(236年),分別延續(xù)到次年的年初,內容均為官府關于吏民佃田繳納租稅的記錄。由于簡端均有墨書“同”字或與“同”字意義相同的符號,根據木簡原有的標題稱之為“吏民田家”。

五一廣場及其東南側的走馬樓是長沙楚漢故城的中心,當1996年夏在走馬樓進行平和堂商廈基建時,考古人員已將敏感的目光牢牢地鎖定在那里

走馬樓考古發(fā)掘工地位于繁華的長沙市中心。

長沙自秦漢以來就是湖湘地區(qū)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2千年來,長沙城一直在舊址的基礎上不斷改造和拓展,其中心就在五一廣場一帶,走馬樓便坐落于此。

責任編輯 / 李雪梅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