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候鳥”生活
新疆哈薩克人轉場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2年第01期 作者: 王牧 阿力肯·阿吾哈力 

標簽: 文化地理   

在神話般的民間傳說里,“哈薩克”的意思是 “白色的天鵝”。這個名字象征著哈薩克族群居和遷徙的傳統(tǒng),而哈薩克族那歷史悠久而又豐富多彩的游牧文化集中體現(xiàn)在貫穿一年四季的“轉場” 生活中。在這種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即將消亡的今天,本刊記者及一位多年致力于研究哈薩克族文化的專家,一同深入新疆北部茫茫草原,他們的圖片和文字再現(xiàn)了哈薩克族人候鳥式的遷徙生活。
游牧的專用通道 牧民在山區(qū)轉場必須按"牧道行走。通常在各類草場之間都有固定的、大小不等、坦險各異的牧道相通。按牧道轉場,一可以暢通無阻,保證安全;其次可以防止轉場牲畜肆意踐踏牧草,破壞草場。如果有人不按牧道轉場,踐踏他人草坪,甚至會引起糾紛。在過去,各村、各部落,甚至各氏族還有自己專用的牧道。他人借道,須經(jīng)主人允許,否則屬侵權行為。歷史上,西域山區(qū)的很多交通路線實際上就是牧道。如成吉思汗西征時翻越阿爾泰山的路線,及南北天山之間某些通道等,也是牧道。
昭蘇的寶馬和秘密古道
哈薩克族的一個重要族源是漢代的烏孫國,這個游牧的國家就生活在今天新疆昭蘇這片廣闊的草原上,當時被漢武帝稱為“汗血寶馬”的良駒現(xiàn)在仍在這里飼養(yǎng)。甚至有歷史學家認為“龍”的最初形象源于中原的漢族人第一次看到如此高大的“汗血寶馬”后的驚異和崇拜。所以,哈薩克族人常說∶"馬是哈薩克人的翅膀!" 在茫茫草原上,離開馬就寸步難行。因此,過去幾乎每個哈薩克人都必須配一匹馬,一匹良種馬成了一個家庭富足和希望的標志。從昭蘇草原還可以望見海拔6995米的天山高峰——汗騰格里峰,在汗騰格里峰下面深藏著一條貫穿天山南北的古道,現(xiàn)在這條艱險的古道已經(jīng)被人遺忘,但是這條古道正是最早被哈薩克這樣的游牧民族開發(fā)出來的,在天山公路未修通之前,這條古道一直是連接天山南北的惟一通道,它是世界交通史上的一個奇跡。

9月的太陽放肆地照射在新疆北部的這片土黃色的高原上,遼闊的視野一直可以推展到遠方已經(jīng)積雪的阿爾泰山。逐漸走近的是一隊由5口人、一個搖籃、1條狗、兩峰駱駝、幾匹馬和上百只羊組成的哈薩克家庭,他們正從水草豐美的夏季牧場向秋季牧場遷徙。在北疆,我們已經(jīng)不止一次地遇到這樣的家庭,他們都是以不緩不慢的柔和節(jié)奏和浩蕩氣勢證明著哈薩克族的文化和傳統(tǒng)的延續(xù)。

藍色吉普車一路在開闊的北疆草原上急馳,從車窗望出去,金黃色的樺樹葉在陽光的反射中十分耀眼,9月的阿勒泰已經(jīng)進入了深秋。偶爾,會有一個戴著鴨舌帽的男人騎著匹個頭很高的白馬悠閑地在你飛奔的視線中后退,你不禁會回過頭去欣賞他,因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哈薩克人。這種場面在新疆北部的這片美麗的山區(qū)是很常見的,因為生活在北疆的大部分是哈薩克人。他們的聚居地就散落在新疆北部的邊境地區(qū),我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所屬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個地區(qū),以及博爾塔拉州、昌吉州、烏魯木齊市和巴里坤縣等地追尋這個居無定所的民族的來影去蹤。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