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乾坤
洞穴中的人類故事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1年第10期 作者: 李小波 

標簽: 盤縣   巫山縣   魚峰區(qū)   寧明縣   鎮(zhèn)遠縣   洞穴   文化地理   考古地理   歷史地理   

洞穴與喀斯特地區(qū)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洞穴居住、洞穴巖畫、洞穴題刻、洞穴儲藏、洞穴悟道、洞穴醫(yī)療、洞穴科研……人類對洞穴的利用涵蓋了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作者李小波通過親身考察經歷,為我們講述了從古到今喀斯特洞穴中人類的故事。
桂林伏波山還珠洞
7月的清晨,洞外的臺地成了晨游人們的天然跳臺,從70歲的老人到七八歲小孩,都從這里盡情地躍入清澈的漓江。伏波山本以洞穴內的晚唐摩崖造像而著稱,但今天,佛教凈心與今人健身在這里和諧共處,宗教與世俗并行不悖。攝影/劉乾坤

當進化論獲得科學界的普遍認可,全世界便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祖先古猿的蹤跡。結果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還未進化完全的類人猿們的生活環(huán)境大都與洞穴有關??梢哉趽躏L雪雷電,可以抵御虎豹豺狼,內部的氣溫冬暖夏涼,洞穴為人類的祖先提供了天然的住房。古今一體,正如我們今天對住房的追求一樣,祖先們也在尋求自己的棲息之地,所不同的只是房價差別太大。所以,要探討喀斯特洞穴中人類的故事,首先得進入洞中,去感受一下祖先的住房夢想。

盤縣大洞
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中,盤縣大洞遺址名列榜首。盤縣大洞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珠東鄉(xiāng)十里村,距縣城49公里。在這里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4顆古人類牙齒化石、2000余件石器制品和近萬件動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燼、灰屑、燒骨等古人類文明遺物。它的規(guī)模、文化堆積物年代、考古材料的品種數(shù)量等方面,足以與北京周口店媲美。攝影/鄧強

洞穴生活,人類的“宜居”夢想

黃萬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古人類學家,1984年他在巫山龍骨坡發(fā)現(xiàn)了“巫山人”的一段下頜骨和一枚門齒,這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人類化石,將我國的人類起源提早到了200萬年前,并成為“人類多地起源”學說的重要證據(jù),受到了世界考古學界的普遍關注和承認。

責任編輯 / 張璇  圖片編輯 / 吳敬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