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壩
游走于期望與聲討之間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3年第10期 作者: 李文靖 

標簽: 水文地理   大壩   觀點地理   

史以來人類所有的建筑物中,現代水壩最能夠從直觀上帶來改造自然的成就感。原本恣意奔流、洶涌澎湃的大江大河,被擋在高聳的壩體后面,成了溫和的水庫和馴服的水頭,滿足人們發(fā)電、灌溉、供水等諸多想法。目前世界上擁有水壩最多的國家是中國,除了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幾乎所有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建有水壩,總數超過8.6萬座。這些水壩連同近日爭議極大的紫坪鋪反調節(jié)壩、怒江水電大壩一道,正游走于一對矛盾的兩端,一面是人口膨脹經濟增長對水、電資源與日俱增的期望,另一面則是來自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分配的一片討伐聲。是與非,功與過,取與舍,一時間這種從遠古陪伴人類到今天的建筑物,被再度審視。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水壩數量最多的國家,除了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幾乎所有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建有水壩,總數超過8.6萬座,幾乎包括世界所有近代流行的類型。圖為黃河干流在三門峽以下惟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黃河小浪底。 (史敬辰 攝)

陪伴國人從遠古到今天

國人筑壩,正史始于公元前453年的智伯渠。智伯渠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水壩——埃及的考賽施壩晚了2500年,然而之后數千年的中華農業(yè)文明,卻將水壩演繹為極其重要和光彩的部分。公元前256年在四川岷江由李冰主持建造的飛沙堰,作為都江堰的組成部分,在低水時擋水,洪水時瀉洪;公元前34年在河南泌陽河上聳立起高15米、長820米馬仁陂大壩——這兩座水壩,經歷代維修,兩千多年來一直蔭庇著后世子孫。在傳統觀念中,修建水壩大舉水利工程,不但是有功德的壯舉,更是國家興盛的標志。

西方文明橫掃世界的幾百年間,中國水壩早期的輝煌變得黯淡無光。到1949年,中國建成并能維持運行的大中型水庫大壩只有23座,其中起防洪作用的只有松遼流域的二龍山、鬧得海和豐滿水壩。

責任編輯 / 吳敬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