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線干渠:穿越文明樣帶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姜柏國 劉保山 賈金標 徐光冀 潘偉斌 

標簽: 考古地理   文化地理   歷史地理   木里藏族自治縣   磁縣   遺址   陵墓   

有人說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在太行山東麓挖一條渠道,無異于在中華民族的胸膛上開了一道口子,這一地區(qū)厚重的文明積淀,很可能會被切爛,甚至斬盡殺絕。雖然這些話說得有些過分,但卻道出了一個實情——這里是不可多得的中國文明發(fā)展的樣帶。

南水北調(diào)中線總干渠全長1277公里,其中在河南境內(nèi)縱貫731公里,約占總長度的百分之六十。它經(jīng)過伏牛山南麓、太行山東麓和黃淮平原,跨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水系。這里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qū)。

蘭陵王墓 在河北省的磁縣境內(nèi),一座座高大的墳丘匯成一道獨特壯麗的景觀。位于磁縣城西南劉莊村東路口的44號墓系北齊王朝蘭陵忠武王高肅的陵墓,高肅為東魏王朝的實際掌權人、北齊王朝追謚為神武帝的高歡之孫。攝影/劉祺云

河南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通過一些簡單的數(shù)字就可以知道。目前在河南已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20余處,以仰韶、裴李崗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多達千余處。夏的首都陽城、帝丘、原、老丘等都在河南。河南也一直是商的京畿地區(qū), 商代幾次遷都,大多在河南境內(nèi)。西周時在洛陽設立王城,并在河南建立了管、蔡、衛(wèi)、陳、宋等大批封國。春秋時政治中心從陜西遷到河南,且在河南南部有強大的楚國,中部和北部有五霸之一的晉國和鄭國,以及宋、衛(wèi)等國。戰(zhàn)國時,韓、楚、魏又鼎立中原。后來的東漢、西晉、北朝以及五代時期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宋代都曾在這里建都。這些輝煌的歷史,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財富。尤其是在干渠經(jīng)過的山地和平原交接地帶,是中原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不僅文物古跡眾多,而且遺存等級高、年代跨度長,可以說是一部具體而微的中原文明編年史。南水北調(diào)中線干渠經(jīng)過河南省的22個縣市,渠道一過,如果文物保護工作跟不上,將會玉石俱焚,很多墓葬也將被無情摧毀。

責任編輯 / 李雪梅  圖片編輯 / 馬宏杰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