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溝
氣蒸“米糧倉”,血浴“紅河谷”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1年第11期 作者: 趙春江 

標簽: 歷史地理   氣候地理   文化地理   峽谷   亞東縣   江孜縣   

西南邊陲的亞東是茶馬古道的終點站之一。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從亞東溝進入藏南,并一直延伸到江孜縣境,暖濕氣流加上年楚河一帶高山上的冰川融水灌溉,將這一帶的河谷變成了豐饒的“米糧倉”。從亞東到江孜,還形成了一條生態(tài)地理帶,就是古代所稱的“紅河谷”,后來成為一部電影的片名。肥美的草地和農(nóng)田、寧靜的小鎮(zhèn)和寺院、慘烈的抗英血戰(zhàn),自然的美麗和歷史的雄渾在這里交織,觸動著每一個遠道而來的人
峭壁之上有古堡。江孜是后藏一塊富庶的沃土,早在吐蕃王朝時期就是王公貴族們的封地,各路兵家對后藏的爭奪無一不是垂涎它的富饒。江孜向北直通日喀則,向東可進拉薩、山南,向西連接崗巴、定結(jié)、定日,向南則橫穿喜馬拉雅山脈直達邊境口岸亞東,當年榮赫鵬等便是取道江孜攻入了拉薩。100多年過去后,我們依舊可以看到英軍炮彈在外墻上留下的彈孔。滿目瘡痍的宗山堡好像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隨時向接近他的人講述“紅河谷”中的往事。拍攝時間:2009年9月。拍攝地點:江孜宗山堡。海拔高度:4200米。攝影/老魚

肥美——暖濕氣流經(jīng)亞東溝一路北上,造就了西藏最大的米糧倉

亞東縣的輪廓就像一根楔子從喜馬拉雅山南坡鉆出,斜插在中國、印度、不丹的交界處。亞東溝切出的裂縫一路北上,將南來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引入。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五條溝中,印度洋暖濕氣流在這里行走得最遙遠。年楚河兩岸之所以成為西藏最大的米糧倉,要感謝亞東溝這條狹長的氣流通道。

越過亞東河的分水嶺后,亞東溝來到了帕里——亞東縣東部的一個行政鎮(zhèn)。帕里盡管背靠海拔7000余米的卓木拉日雪山,但這里卻是一塊海拔4000多米的南北狹長地帶,為印度洋暖濕氣流繼續(xù)北進打造了一條安全走廊。帕里鎮(zhèn)南部的這片開闊區(qū)域海拔都在4000多米以上,基本不長莊稼,卻成為了優(yōu)良的高山濕地和草場,山坡基本上被綠色所覆蓋。暖濕氣流來到這里的時候,的確遇到了一些瓶頸,但并沒有遇到過多阻礙。

責任編輯 / 馬子雷  圖片編輯 / 王彤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