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航海家哪去了?
標簽: 歷史地理
為什么僅僅記住了鄭和?
大明王朝宣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431年,鄭和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刻碑。這一年三保太監(jiān)鄭和整整60歲,距離他上一次帶領船隊下西洋已經(jīng)過去了10年,而那個愿意傾全國之力資助他遠航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在7年前駕崩了。這7年間,鄭和就一直閑居在南京,忍受著關于“下西洋勞民傷財”的指責。
轉機出現(xiàn)在一年前,宣德五年六月,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再次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前往異域。這時的鄭和似乎也感覺到自己來日無多,便于宣德六年的正月和十一月,分別在江蘇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和福建長樂南山,刻下了《通番事跡》碑和《天妃靈應之記》碑,用來為他的船隊七下西洋這一前無古人的航海事業(yè)做一個總結。后人無法不欽佩鄭和的先見之明,這兩塊石碑上清晰的字跡一直保留到今天,成為了中國古代航海事業(yè)為數(shù)不多的明確史料。兩年之后,鄭和死在了第七次下西洋的船上,也算是死得其所。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