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而不閉的盆地
川人出川驚海內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3年第09期 作者: 白朗 

標簽: 四川   觀點地理   文化地理   地質地理   

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賦予了川人獨特的性格:于封閉之中兼有開放,于平和之中又不乏熱烈。因此,對北出劍門南出夔門的川人來說,出川,是意味深長之舉,多得難以勝數(shù)的川人帶著壯思和希望走出盆地,化蟲為蝶,化魚為龍。

長期以來,外界總認為四川盆地交通閉塞、文化滯后。因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歷史上,川人出川主要有南北兩條線路,“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夔門、劍門是四川的南北兩大門戶。北線劍門蜀道是過劍門關、棋盤關后,穿行在米倉山、秦嶺這些大山中往漢中去的山路。南線出夔門經(jīng)長江三峽直達湖北。誠然,縱觀巴蜀地理,從西北的邛崍山、岷山,到北面是龍門山、米倉山至東北的大巴山脈、巫山,向南是武陵山,西部為夾金山、大小相嶺、大涼山,東南為大婁山、云貴高原,海拔均為1000米至3000米,而盆地底部為海拔200—750米的丘陵與平原,使這一片地區(qū)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丘陵性盆地。但是,巴蜀雖地處四川盆地,周圍大山環(huán)抱,卻并不封閉四塞。齊魯多鴻儒,燕趙多壯士,江南多佳人,巴蜀多高士。在四川,既有陡峭的崇山峻嶺,也有江南水鄉(xiāng)一般煙柳蔥蘢的平原,更有水網(wǎng)密布的水鄉(xiāng)澤國。天府之國固然滋養(yǎng)文化,然而天府之國的富庶與陡不可攀的高山,這樣一個剛健與柔媚、激昂與含蓄的環(huán)境,更使川人在探索與自省相契的狀態(tài)中,走出封閉的天地,人才輩出。

川籍文化名人郭沫若曾說,川人不出夔門難以成大才。在歷史上,夔門一直是四川的“南大門”,無數(shù)四川人正是從這里滿懷豪情地走出盆地。(攝影/阿淳)

川人留川磨成牛,川人出川驚海內。俗話說:一出夔門天地寬。對川人來說,夔門是混合著苦樂和夢想的象征之門,是實現(xiàn)飛升一躍的龍門,多得難以勝數(shù)的川人正是從這里壯懷激烈地走出盆地。自古以來,川人同環(huán)境相抗爭,從鱉靈決玉壘山到李冰修都江堰,從南方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的開辟,正是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的反抗和背叛,造就了川人開放的經(jīng)濟意識,進一步影響了文化氛圍,形成了開放的巴蜀文化意識。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