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
大河家一個帶刀的民族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5年第07期 作者: 陳海汶 

標簽: 歷史地理   文化地理   

馬世仁
保安族,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人,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客座教授,著有《在田野中發(fā)現(xiàn)歷史——保安族歷史文化研究》、《保安族服飾文化解讀》等。

羊是保安族宴請賓客最重要的食物

由于伊斯蘭教教義規(guī)定,穆斯林可食用的肉只能來自食草動物,因此羊成為保安族主要飼養(yǎng)的家畜,宴請賓客以全羊席最為盛大。保安族的全羊席做法是把整只羊加上調料煮熟,按肋條、脊背、前后腿、髖、脖子、尾巴分部位切割開,然后帶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塊,每個部分裝一盤上桌,供就餐者選用,羊的頭蹄、雜碎加麥仁煮湯,也是一種美食。

見證保安族遷徙史的保安腰刀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西北角,矗立著海拔約3000米的積石山,積石山原先叫積石關,曾經(jīng)被譽為河州二十四關之首,是祁連山系向南延伸的余脈。積石山下的黃河之濱,有一處水草肥美、宜農宜牧的好地方——大河家鎮(zhèn),這個偏僻孤單的小鎮(zhèn)因出現(xiàn)在張承志筆下的《大河家》中而被人熟識。這里生活著一個以盛產(chǎn)腰刀而聞名于世的民族——保安族,保安族稱保安腰刀為“什都乎”,它與維吾爾族的英吉沙刀和阿昌族的戶撒刀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三大名刀。保安族的先民是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時,為隨軍維修冷兵器和戰(zhàn)馬套具,而強征的中亞各國工匠藝人。1225年蒙古軍占領河州(現(xiàn)甘肅臨夏州)、積石州(現(xiàn)甘肅積石山縣、青海同仁縣)等地,派保安族先民駐守隆務河谷地屯墾戍邊。1864年保安族從現(xiàn)今的青海同仁縣保安地區(qū),遷徙到循化境內居住,后因循化大旱,主動遷徙到甘肅的積石山下積石山,定居在現(xiàn)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族人民從青海同仁縣遷徙到大河家定居,就有工匠從事腰刀生產(chǎn)了,大約有100多年的歷史。最早,打刀是為防身用的,慢慢地才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并逐漸成為保安族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

責任編輯 / 康靜  圖片編輯 / 王寧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