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追討流失日本國寶引出神秘渤海國
那是盛唐時代的白山黑水大地!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劉昂 

標簽: 文化地理   歷史地理   

近些年,民間學者、收藏家王錦思多次到日本,討要一塊唐代的石碑文物——它的背后,竟是一段不為今人熟知的掌故。如今提到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文明,人們更多地能想到那里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再遠一點,還會想到女真人的金朝。事實上,在金朝之前,東北大地上還有一個直接納入中央王朝管轄的“渤海國”(唐朝版圖上的“忽汗州”)——當時,邊陲之地的渤海人,創(chuàng)造出了不亞于中原地區(qū)的文明成果。那么,這個史書中的“海東盛國”,是如何消失在歷史視野中的?王先生苦苦討要的刻碑,又能揭開渤海國的哪些身世之謎?
從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到乾隆初年的近90年里,有數(shù)十位中原士人因“文字獄”、科場案被流放至黑龍江邊塞寧古塔(今寧安市),其中包括吳兆騫、方拱、乾付梓、張縉彥、楊越和張賁等。在他們的文獻中,這座與當時北京城規(guī)模不相上下的遺址,被稱為“古大城”。不過,清人多認為這是金代的會寧府城。直到清末,后繼的學者確定,此城是唐渤海國使用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都城——上京龍泉府。上京龍泉府坐落在肥沃的沖積平原上,南鄰鏡泊湖,東、西、北三面為牡丹江所環(huán)繞。據(jù)《新唐書·渤海傳》記載,唐玄宗天寶末年,渤海王大欽茂遷都于此。龍泉府確切年代沒有記載,根據(jù)史料推算,約始建于8世紀30年代前后。渤海十一世王大彝震時,龍泉府的規(guī)模和格局最終形成:平面呈長方形,東西4.68公里、南北3.47公里、周長16.3公里。這樣一座都城級別的大城,出現(xiàn)在1200多年前的東北邊疆,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攝影/許陽

公園元926年,即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年,也是契丹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生命的最后一年。按說,人之將死,即使英杰一世,也不免有蕭索頹唐之感。然而,此時的耶律阿保機,卻春風得意。原來,他曾經說過,自己平生念念不忘的有兩件大事。去年已經完成了一件,今年完成了另一件,雖然人生遲暮,但心愿已了,沒有留下遺憾。

而在完成第二件大事的同時,耶律阿保機還新收了件“寵物”,這并不是駿馬名犬,也不是契丹人最喜愛的海東青,而是一對夫婦。男的,阿保機賜名烏魯古;女的,賜名阿里只。這兩個名字,原本是阿保機及其皇后所乘兩匹馬的名字。被賜馬名的這對夫婦可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是白山黑水大地上的海東盛國——渤海國的末代國王大諲撰及其王后。

責任編輯 / 馬子雷  圖片編輯 / 王彤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