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新金山”的中國人 不同尋常的“下南洋”傳奇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8年第11期 作者: 李海蓉 

標簽: 文化地理   基礎地理   

說起“下南洋”,多指歷史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移民潮。然而,在中國人的海外闖蕩軌跡中,真實的“南洋”更為廣闊和遙遠。19世紀中期,南太平洋上的新西蘭發(fā)現了儲量豐富的金礦,懷抱財富夢想和海洋精神的中國人不畏艱險,一批批渡海而去,演繹出一段段更少為人知的歷史、更跌宕動人的奮斗以及更令人唏噓感嘆的“南洋”故事……?

提起“南洋”,通常多指東南亞一帶。有學者考證,早在漢唐時代,中國人即已開辟出游弋至印度洋的航路。宋元以降,東南沿海開始有商人移居南洋。明代鄭和下西洋后,南洋地區(qū)聚居的以閩粵移民為主的華人日益增多。19世紀中葉,隨著清朝海禁結束,面對凋敝的鄉(xiāng)村經濟和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為了謀生和追尋財富,大量東南沿海居民以自由民及契約勞工身份等陸續(xù)漂洋過海,催生出轟轟烈烈又充滿艱辛的下南洋大潮。

19世紀60年代新西蘭南島發(fā)現儲量豐富的金礦后,開始見證廣東籍礦工的涌入。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和財富機會,他們不畏海路艱險,背井離鄉(xiāng),有些則是美洲和澳洲轉戰(zhàn)而來,從新西蘭惠靈頓、達尼丁、奧克蘭等港口登陸。圖為奧克蘭港口。
拍攝時間/1906年
攝影/亨利· 文克爾曼
奧克蘭圖書館
喬治·格雷特藏集:1-W1412

一條少有人行的“下南洋”之路

實際上,在上述的狹義“南洋”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廣義的“南洋”,指向更加遙遠的南半球,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及附近的南太平洋諸島。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遣特使巡察“南洋”華人社會和貿易情況,足跡便遠達澳洲。1908年,駐京德國公使也曾請求清政府外務部在薩摩亞設立領事館以管理當地已出現的契約華工。

責任編輯 / 陳驚鴻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