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還有哪些魚?
精彩殘存于支流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第10期 作者: 李凱 

標簽: 水文地理   基礎地理   

據(jù)統(tǒng)計,長江各水系現(xiàn)有魚類物種和亞種共400多個,單從這個數(shù)字來看,長江魚類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無論是明星物種中華鱘、胭脂魚、江珍美味鰣魚乃至普通水產(chǎn)“四大家魚”,其野生種群如今都面臨著滅絕或者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艱難處境。然而即便如此,長江以及各支流水系,仍存有不少不為外界所了解的魚類物種,它們或許是長江流域魚類的最后希望。
水下近距離拍攝魚群,在長江流域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青海年保玉則神山腳下的高原湖泊鄂木錯附近,攝影師吳立新拍到了成群的裸腹葉須魚,它們的體長大多在30至50厘米之間。這里海拔4060米,是大渡河正源——瑪可河的上游區(qū)域,而大渡河則屬于長江水系的岷江上游。裸腹葉須魚是典型的青藏高原魚類,其模式產(chǎn)地在金沙江。和裸腹葉須魚親緣關系較近的葉須魚屬的親緣種類分布在雅魯藏布江、印度河以及滇西北等地。這些江河中不同種類的葉須魚本擁有共同的祖先,隨青藏高原隆升導致的水系變遷,促使它們演化成不同的物種。攝影/吳立新
裸腹葉須魚
Ptychobarbus kaznakovi

葛洲壩斬斷了中華鱘的生命線

“千斤臘子萬斤象”,在位于重慶北碚區(qū)的自然博物館,我理解了這句漁諺的真正含義。

“臘子”,指的不是大群的黃臘丁魚,而是大名鼎鼎的中華鱘;“象”指的不是亞洲象,而是有著象鼻狀長吻的白鱘。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