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犍陀羅 犍陀羅考古來了中國人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3年第04期 作者: 邵學成 

標簽: 考古地理   

3月15日,國內(nèi)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犍陀羅(Gandhāri)藝術展在北京故宮開幕。來自巴基斯坦多家文博單位和故宮的203套犍陀羅藝術風格的造像,得以與中國觀眾見面。犍陀羅藝術是中國佛教美術的源流之一,其實不只是故宮的藏品,在我國的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眾多佛教石窟中都能找到受犍陀羅藝術影響的造像和壁畫。為了追尋中國佛教美術的源流,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多次前往犍陀羅文化區(qū)的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東部,本文作者就是其中一員,同時他也是本次犍陀羅藝術展的策展團隊成員,在本文中,他將帶我們一起探源犍陀羅。

走進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的曇曜五窟,你會看到一些鼻梁高挺、眼窩深邃、眉目端莊、頭發(fā)呈波浪形,甚至還留有胡須的佛陀和菩薩造像,有些造像還有著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員一樣的健美身材。這不禁讓人們心生疑惑,這些造像從何而來?為何會有西方人的特征?

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遠方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答案就會揭曉。在如今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塔克西拉、斯瓦特、馬爾丹和阿富汗東部的喀布爾、哈達等地,是犍陀羅文化區(qū)的核心,也是佛教造像的故鄉(xiāng),還是我國石窟寺造像的源流之一。為了探源犍陀羅,了解中國佛教美術的源流,我們曾多次前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進行考古調(diào)查。在190年的犍陀羅考古歷史上,除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犍陀羅考古多是英、法、日等國在進行。而現(xiàn)在,中國考古工作者的到來讓犍陀羅考古也逐漸有了中國聲音。

責任編輯 / 線朝華  圖片編輯 / 王彤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