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死之榮,無生之辱——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


投稿時間:2019年07月29日 投稿人:嵩澗

探索喜馬拉雅-珠峰大本營(18天)徒步篇

第八天,裘昆至羅波切(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EBC自主徒步探索地圖。黃色箭頭為此次徒步線路,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位于右上方丁波切至羅波切中段的“黃色圓圈”位置

 

對死亡沒有定義的人,就會永遠懼怕死亡。信仰,會給予人對于死亡的概念。所以有信仰的人,人生就不會被恐懼所支配。信仰的概念,可以是任何形態(tài),而不是指代單純的宗教信仰。死亡的概念,同理,也可以是任何形態(tài)。我們本身生活的世界就是被他人所“定義”的,這個世界的好與壞,善與惡,并不是由個人來說了算。因此,死亡的定義,也是同樣的道理。

 

死亡可以很美,因為沒有死亡的人生就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它是一個故事的結局,也是一趟旅行的終點;死亡也可以很凄慘,因為它會是一次“永別”,它就像你的童真、你的夢想,再也無法見到。

 

如果在你生活的社會當中,認為死亡僅僅是一種痛苦,那么你的人生就可能會變得比死亡還要痛苦。因為沒有死,你就不會知道生的可貴;沒有生,你更不會知道死的恐懼。兩者一定要在一起,才能體現(xiàn)出“生命”的可貴。

 

登山遇難者紀念碑(攝于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海拔4800米)

 

在Chukhung(裘昆)前往Lobuche(羅波切)的路上,會經過Dingboche(丁波切),Yak Lodge(牦牛之家),以及Memorials for Alpinists&Mountaineers(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這些地方的海拔皆在4500米左右,對于徒步者來說走起來并不會輕松。幸好,一路上都有雪山美景的相伴,看著眼前這驚人的景色,即便再過疲勞的身體也會重新煥發(fā)活力。

 

經過Dingboche(攝于丁波切,海拔4400米)

 

通往羅波切道路的山頭

 

在前往羅波切山頭的入口處,有條岔路可通往一座海拔5000米名叫“Nangkartshang”的山峰。其入口就在山頭那座佛塔的旁邊,順著旁邊的路往高處爬就行了。如果是在丁波切過夜,這座山峰是一個用來適應高海拔徒步的好去處,順便也可以一覽周圍所有壯闊的景色

 

在路上遇見了一支由人和牦牛組成的“高山運輸隊”。背夫在趕著牦牛的同時,肩上還背負著大量的物資,不得不佩服他們在高原上的適應力和意志力。

 

隨著海拔的抬升,路上的景色變得更具有“高原”特性了起來??蔹S的植被,潔白的雪山,涌動的云霧,理論上這里應該稱其為“生命的禁區(qū)”。但理論終歸要屈從于實踐,一路上,這兒都充滿了“人的跡象”。人類只要生存的意志堅定,在哪都能生存下去。離開丁波切后幾個小時候后,將要抵達的第一個補給點叫做Yak lodge(牦牛之家)。

 

夏爾巴背夫與牦牛群組成的“高山運輸隊”(攝于丁波切,海拔4500米)

 

由2名夏爾巴人和5頭牦牛組成(攝于丁波切,海拔4500米)

 

?路上用來擋風避雨的房子。一路上有很多類似這種石頭蓋的小屋,一般都是當?shù)厝擞脕砼R時休息或放牧時的住所(攝于丁波切,海拔4500米)

 

Yak Lodge(牦牛之家)。這個補給點之所以叫做“Lodge”(小屋),是因為這里本就不是一個村子,而是一個專門給外來旅行者提供補給搭建出來的一片地方,這里也是從丁波切往羅波切中途唯一一個可以進行補給的地方。此地海拔已經達到4600米,后續(xù)還有3公里的距離抵達羅波切,且海拔還需抬升300米,所以幾乎所有路過“牦牛之家”徒步者都會在這里進行短暫的休整再繼續(xù)上路

 

后面的一個目的地名叫Memorials for Alpinists&Mountaineers(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抵達這個地方之前,我其實是對此地并沒有過多的了解,只是知道有這么塊紀念區(qū)而已。但想不到的是,這里可以算是整趟旅程最觸動我內心深處的地方。

 

山對岸的阿瑪達布朗峰。前往紀念碑區(qū)路上的景色依舊壯闊,因為已臨近下午,山谷里照常升起了云霧(攝于牦牛之家,海拔4600米)

 

“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入口。上坡的路很陡,大概從牦牛之家出發(fā)需要走30-60分鐘的時間,當?shù)诌_一個掛著一道五彩經幡的山頭時,就說明已經到了紀念碑區(qū)的入口了(攝于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海拔4800米)

 

關于“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這個地方是用來祭奠在EBC及周邊地區(qū)攀登雪山遭遇到不幸的登山者的,用我們漢族人的說法就是“墓園”。

 

這里紀念的不是那些著名的科學家與政治家,也不是國家的民族英雄,更不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他們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素昧平生但又是為了追求同一個理想的普通人。這個理想,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它不分國界、民族、性別。只要是勇于追求它的人,就代表著“人類”本身最為真實的模樣。“崇高、勇敢、無畏”,這些詞匯都不足以形容他們所抱有的那種信念。這兒不是一個普通的“墓園”。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里埋葬的,就是“我們”身為人類,這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

 

登上山頭的第一眼,遠處便是各種大小的瑪尼堆與佛塔,他們都是用來紀念在登山過程中遭遇到不幸的登山者的(攝于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海拔4800米

 

 

 

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

 

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

 

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

 

放眼望去,各種大小的墓碑與瑪尼堆將這塊區(qū)域圍了起來。上面刻有中文、英文、尼泊爾語、日語、韓語、德語、法語等等多到數(shù)不清的國家語言。而在這里,他們并沒有國家之分卻都是一家人,都是作為“人類”追尋著那最為耀眼且質樸的光芒而棲身的英雄。人,或許決定不了自己的出生,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終點去向何方。

 

這些紀念碑幾乎都是“就地取材”,再人工加以裝飾(攝于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海拔4800米)

 

徒步者需要穿越這一片“墓園”才能繼續(xù)前進(攝于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海拔4800米)

 

經過這片地區(qū)時,心里特別不是滋味。因為覺得他們都是比我要優(yōu)秀的人,卻出于某種原因長眠于此。這種結局,也應該是他們所想到過的——直面死亡。

 

仔細想想,其實“死亡”本身并沒有人知道它到底為何物,因為沒有人在經歷過“真實的死亡”之后來給你講述具體的過程。而人類,有著一種普遍的特性——對于自身不了解的事物就會充滿“恐懼”。死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任何關于它的說法全都是一個猜想,沒有人能確切的將它清晰的表述出來。如果你從小生活在一個被灌輸著“死亡就是通向幸福之地開端”的環(huán)境當中,而不是“再也見不到這個世界”的恐懼之中,或許,我們的現(xiàn)狀就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周圍的山頭上堆砌著數(shù)不盡的墓碑(攝于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海拔4800米)

 

遙望的夏爾巴背夫。不遠處站著一位望向遠處山頭的夏爾巴背夫,這位背夫年齡已經高達50多歲,而這塊地區(qū)則埋葬著他許多的同胞,每次路過此地,他都會停下來默默像這些英靈們祈福(攝于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海拔4800米)

 

攀登雪山的登山者們,想必早就克服了這個人生當中最難克服的恐懼。與其說是“恐懼”,不如說是生活環(huán)境給人造成的束縛,能夠擺脫這種束縛的人,就是值得尊敬的。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自由”。沒錯,如果你的內心一直都存有克服不了的恐懼,就不會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想著想著,不知從何時起,眼眶變得濕潤了起來。在含著微笑與這些“英靈們”告別之后,我想我也已經找到了自己今后的方向。人可以產生恐懼,但不能因為恐懼而停止了自己的腳步。

 

 

紀念碑區(qū)后續(xù)的路。后面的路已經完全被冰雪所覆蓋,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任何一位徒步者一路向前的決心。面對這些已逝的英雄們,反而讓所有人都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攝于珠峰地區(qū)登山遇難者紀念碑區(qū),海拔4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