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清:漫步“小上海”海門老街


投稿時間:2020年12月09日 投稿人:蘭陵王

“日看千人拱手笑,夜觀萬盞明燈懸”。這是明清時期浙東地區(qū)大集市、人稱“小上海”的臺州海門老街的盛景。

 

據(jù)史料記載,海門港自古以來是臺州水上交通樞紐,是客運、貨運的重要通道。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兩百年間,海門老街店鋪林立,商賈云集。

民國時期及建國初期,由于公路不發(fā)達,臺州各縣以及部分毗鄰地區(qū)新產(chǎn)大米、柑橘、原木、柴炭等通過椒江內(nèi)江、內(nèi)河運輸至此中轉外運。進口的糧食、糖、棉布、綢緞、面粉、火柴、肥皂等在海門港卸貨后,也經(jīng)此通過內(nèi)江內(nèi)河分散到各地。

 

穿行在如今的海門老街,粉墻灰瓦、飛檐朱欄、雕梁畫棟間仍可以追溯到當初熱鬧繁華的“小上海”的風韻。

雖然當年車水馬龍的景象一去不返,但其中的一些商鋪、宅院依然氣勢宏大,偶爾打開的雕花木窗、斑駁的磚雕牌匾、精美的鏤空檐板……無不彰顯著昔日“小上海”的繁華。

海門老街現(xiàn)存建筑多為清末民初所建。南接中山東路,北至江濱路,原街全長470米,今留有225米,寬約為6米至8米不等,南北走向,石板路面。

 

這條濃縮了一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海門老街,保留了不同時期的風格。據(jù)說,舊時老海門人遠赴上海、新加坡、英國、美國等地謀生,致富后重回海門,依仿上海及國外建筑模式,建起了具有歐式風格的建筑,加上街道生意興隆,“小上海”由此得名。

故老街南北風格不同,北面多為歐式建筑,南面先有明清建筑,后是民國時期的建筑,新中國成立后又加入了文革的色彩,一磚一瓦都賦予老街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些古老的花格窗、樓閣、四合院、戲臺等建筑,雄渾間滲透著浪漫典雅、別致里鑲嵌著異國風情,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文化特色吸引著四海游客。

 

現(xiàn)如今,踏著青石板,暢游一回老街,去感受一番老街當年的風貌,真是愜意無比。這兒是酒肆,那兒是茶館,還有各家玉器行、打金鋪、古玩店比肩而臨。興致所在,可以暢飲,可以敘舊,可以懷古,更可以淘寶。耳畔是余音繞梁的臺州亂彈,身邊是古樸雅致的建筑,眼前是古趣盎然的老街。似真似幻,百年時光,彈指一揮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