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種死法


文章出自:博物 2017年第04期 作者: 董子凡 

標簽: 文化文明   古史傳說   

能在死亡億萬年后獲得“第二生命”,成為自己和同類們曾在地球上走過一遭的見證,形成化石的古生物可謂“死得其所”。而對古生物學家來說,研究它們的死因,是了解它們當時生活狀態(tài)的一扇窗口。

一代霸王,死于小蟲

在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12.3米長的暴龍化石“蘇”傲然挺立在大廳一角。作為迄今為止暴龍裝架化石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具,它是有史以來最強悍的地面掠食者,恐龍王朝的末代皇帝——自1997年被挖掘出土以來,“蘇”先是被當作雌性個體,目前性別存疑。

骨齡顯示,“蘇”享年約28歲,是已知第二長壽的暴龍化石個體。但它死得并不平靜,它的尸檢報告簡直讓人感慨“愿天堂里沒有傷痛”:在“蘇”一生中,它的右肩胛骨、右臂肱骨、左小腿腓骨都骨折過,至少斷過三條肋骨、兩塊尾椎,晚年還飽受痛風困擾……對它這樣的暴龍來說,受傷、骨折是家常便飯,其中既有捕獵失誤,也有同類相殘。“蘇”身上大部分傷口都已成功愈合,只有下頜骨上密密麻麻的孔洞,導致了它的死亡。

責任編輯 / 董子凡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