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朗族的春節(jié)在傣歷六月 布朗族的節(jié)日除少數(shù)是宗教活動外,大都是民間傳統(tǒng)的習俗節(jié)日。除有一些節(jié)日與漢族同過外,至今還保留以下主要節(jié)日。 春節(jié)。每年傣歷六月舉行,時間為三天。第一日,準備糯米粉等吃食;第二日,殺豬宰牛,互贈糯米粑粑,到緬寺賧佛,年輕人敲象腳鼓、擊铓鑼、唱歌跳舞、打竹球;第三日到緬寺聽佛爺誦經(jīng)、滴水。墨江、雙江布朗族在春節(jié)時,初一凌晨,要去山泉旁“搶新水”,象征全年吉祥。施甸的布朗族過春節(jié),初一婦女和小孩不能出門,男子集體前往山上打獵。初二備辦酒、雞、菜三種,到山林先祭山神土地,后到龍?zhí)都漓臊埻?,祈求龍王年年吐水,不讓龍?zhí)陡珊?,風調雨順。初三和初五,每日要祭祖先,互相拜年。 “跳會”。“跳會”是施甸布朗族賀“觀音老母”的盛大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六、十七日舉行。村寨頭人要籌辦素菜送到德齋寺獻給佛祖老爺、觀音老母。在寺前點香燒紙錢,次日帶領全村老幼抬著三把用竹篾條扎成圓狀的幡幔紙傘,青年擊鼓敲鑼,前往德齋寺祭佛祖。祭畢,圍庭院而跳,耍九龍節(jié)。最后將紙傘燒于庭爐中,始散。 “潑水節(jié)(桑堪節(jié))”是布朗族的盛大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三月清明節(jié)后10天舉行,即公歷4月13日至15日。雙江布朗族在潑水節(jié)期間全村青少年男女拿著竹盒、小竹籃到河中撈沙,背回緬寺,在緬寺廣場前堆沙祭佛。次日中午,全村老幼穿著新裝,手持株栗花、椿木樹枝,齊集村頭,青年擊鼓列隊前往緬寺,并把花朵、樹枝插于沙堆上,每天插花三至五次,夜間,青年男女盡情狂歡,熱鬧非凡。 “奧瓦沙”亦稱“關門節(jié)”,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舉行。全寨賧佛,到緬寺聽經(jīng)、滴水,年滿40歲以上的老人要住在緬寺。全寨停止生產(chǎn)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三天后,將緬寺大門關閉三個月,僧侶日夜誦經(jīng),禁出寺院。 “考瓦洲”,也稱“開門節(jié)”。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全村信徒攜帶供品,前往緬寺施舍功德。男女老人進駐緬寺,聽佛爺誦經(jīng),三日后返家,全村停止生產(chǎn)三天。夜晚,男女青年盡情唱歌跳舞,擊鼓鑼。三天后,將緬寺大門打開,僧侶可以出門串寨。 “趕聽”,是西雙版納布朗族盛大的節(jié)日。趕聽并不定期,只要物質準備充分,便可舉行,趕聽有全寨性的大賧和私人大賧。全寨性的“趕聽”需時三天,由村社頭人組織群眾賧佛,賧品有僧侶的袈裟、銀幣、旗幡、酒肉等,承辦者多為頭人的富裕者。嘗新米節(jié)。農(nóng)歷七月中旬至八月初,選定某一天嘗新米。谷子成熟時,由大兒子到鬼田(布朗語叫“納謝”,提前插下的一小塊秧田,栽秧時要祭秧神)里去割幾穗谷子回來,擺在堂屋中,再加上一點老谷老米,一齊擺放桌上。找一對雞,對著谷穗祝禱,然后殺雞,煮整雞,取出擺放桌上,再祝禱一次,感謝神靈的保佑。谷穗拴好,掛在家神臺前。 取一點新谷在鐵鍋中炒熟,放在杵臼中舂細,全家每人吃一點,最后撒一點在火種,然后全家進餐,以后再請來親戚吃飯。沒有“嘗新米”,新谷新米不能下鍋,否則,米湯溢出,認為會大不吉利。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生產(chǎn)過程中每道工序都要祈禱 新中國成立前,布朗族地區(qū)的生產(chǎn)方式十分落后,多數(shù)地方只能從事“刀耕火種”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主要農(nóng)作物有旱稻、玉米,其次是小麥、蕎麥、瓜豆之類的“雜糧”。布朗族種植農(nóng)作物的地塊以旱地為主,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主要工具有:長刀、斧子、鐮刀、鏃、鋤頭、犁、木齒釘耙等。旱稻種植的一般生產(chǎn)過程包括:選地、砍地、燒地、整地、下種、薅草、割谷、堆谷、打谷、運谷、裝倉11道程序。布朗族在生產(chǎn)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比如選地、砍地、燒地、薅草、割谷、裝倉等每道工序都要舉行祈禱、祭祀儀式。其中選地、砍地和燒地內容最豐富。選地通常是由村寨頭人“借巴”帶著全村各戶成年男子或婦女集體去選,主要是選那些輪歇丟荒很多年的老地,選定之后,由家族或單戶去認地。回到寨子后又以家族或個人為單位,請薄摩或布占打卦,如果占卜吉利,該土地即可砍種,否則要重新選地。砍地也是全寨村民一起出動,但砍地時是各家砍各家的。在出發(fā)前,借巴會持一對臘條行祈禱禮儀,祭祀完畢,即可砍地。到了傣歷五月的“完帕”、“完布”和“完蘇”3個日子,就開始燒地了。布朗族人認為,選這三天燒地風才大,火才燒得透。燒地也是全寨一起出動,土地相鄰的人家一起燒,防止火燒出地界。燒地前還要請求佛爺、和尚前往念經(jīng)、滴水、祭祀鬼神。祭祀完畢,方可燒地。若燒到野獸,大家平分,人人有份。 此外,布朗族的播種、打谷也頗有意思。比如點播種子時,男人會走在前面,手握一根長長的木棍戳窩,女人跟在后面,向窩里丟種子,從山腳退著往山頂種。而到了收獲季節(jié),就要把旱谷抱到篾笆上,用棍敲、棒打、腳搓、手揉,然后再用扇子清除谷物中的秕谷和雜草。 布朗族的這些生產(chǎn)過程,如今當然已經(jīng)看不到。在三四十年前,布朗族人用上了較為先進一點的生產(chǎn)工具后,一些祭祀方式也開始被慢慢省略。如今,布朗族除使用一些竹木工具外,小型的鐵質農(nóng)具已被先進的工具所代替。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布朗族的房屋結構以竹木為主 布朗族的民房結構大致有兩種形式—土木結構式的房屋和“干欄式”的竹樓。 靠內地保山、臨滄一帶布朗族的住宅是屬于土木結構的兩層樓房,或是雙斜面的平房。屋頂有的蓋成長方形,有的蓋成圓錐形,四壁是用土基筑墻,在有竹林較多的村寨,是用粗龍竹編織成篾笆的竹墻,再用泥巴與牛糞混合后粉涂之,以避風雨。 西雙版納、瀾滄一帶布朗族的住房,稱作“干欄”竹樓。“干欄”竹樓全為竹木結構,用14根到16根直徑20厘米的粗木為柱,中柱4根較粗,高約5至6米,橫梁4根,長約4米,椽子150根左右,屋頂突出為雙斜面的草排蓋成,每間需要草排800余張,大房子需要1500張,木板20多塊。這種“干欄”式屋頂,很像舞臺上的“孔明帽”。當?shù)乩先藗髡f:古代時,邊境常受外國人入侵,民不聊生,于是諸葛孔明率領大軍,挺進邊疆,平息了外侮,各民族人民才得以安寧,布朗族人為感激孔明,在蓋房子的時候都仿照孔明的帽子,蓋起“孔明帽”的屋頂。這雖然是傳說故事,卻反映了歷史上各民族對孔明的敬仰。這種竹樓建有二層,上層住人,搭七八級樓梯,下層關豬、雞、牛等,也可以堆放柴火和什物。竹樓上方用幾根橫梁架起,上蓋篾席,用木梯爬上去,存放糧食谷物及其他用具。在竹樓右側用木架搭成一長方形涼臺,上鋪篾席,搭有竹竿,竹竿用于晾曬衣服,涼臺用于乘涼。樓下四周用木棍圍成柵欄,留有門。 在布朗族地區(qū),無論是竹樓還是木樓抑或是竹木樓和磚木結構的樓房,其民居一直保留著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即民居建筑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養(yǎng)豬、雞、牛、馬等牲畜,抑或堆放雜物、柴草。進入布朗族村寨,一眼望去,寨中建筑的形狀都像根據(jù)同一張設計圖建造的作品。 一般竹樓可住20年,每隔2年要用茅草翻蓋屋頂一次。布朗族修建房屋時,都是全“嘎滾”的成員集體協(xié)作。竹樓建成時,當晚全村親友都來賀新房,主人還要請本地的歌手來唱賀新房調。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磚混結構的住房已經(jīng)逐步代替了土木結構的住房。 布朗族村寨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家家戶戶都蓋有一間間小倉庫,用來存放糧食,離村寨一定距離主要是為了防止火災。這些倉庫平時無人看守,不過很少有偷盜現(xiàn)象。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布朗族人集體拜佛的活動很多 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信仰在其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幾乎每一村寨都建有佛寺,男子出家為僧一段時間成為其生活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小乘佛教在云南的西雙版納、臨滄和德宏等地區(qū)影響很深。小乘佛教是何時傳入布朗族地區(qū)的,在歷史文獻中并無明確記載。根據(jù)民間傳說,小乘佛教大致在兩百年前由傣族地區(qū)開始傳入布朗山一帶,并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數(shù)十年間得到發(fā)展。 由于歷史淵源相同,布朗族地區(qū)和傣族地區(qū)小乘佛教的制度、設置都很相似。歷史上的統(tǒng)治者通常利用小乘佛教來達到維護統(tǒng)治的目的。比如布朗族頭人的選舉,就規(guī)定必須在佛寺內,在佛的監(jiān)視下進行。佛寺(又稱緬寺)是布朗族人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多建在村寨的最高處,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為主,寺旁有和尚住處,和尚多為本村寨入寺為僧的男子。 布朗族的俗人佛教徒熱衷于“賧(音膽,意為敬獻)佛”活動。在布朗族的許多佛事活動中,人們除了要舉行迎接太陽的儀式,還要集體到佛寺舉行堆沙、浴佛、潑水等活動。在傣歷一月十五日這天舉行“賧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舉行“賧坦”?!百y”來自傣語,佛教俗稱“布施”或“化緣”。在布朗族的傳說中,他們與傣族是兄弟關系,居住在山區(qū)種地的布朗族是哥哥,居住在壩子種水田的傣族是弟弟,所以布朗族每次“賧佛”,都要請傣族佛爺上山,而傣族“賧佛”時,也會請布朗族佛爺下山。佛爺出行念經(jīng)要從眾人脊背組成的“人毯”上踩過,而被佛踩過的人,則會一生吉祥平安。撰文/楊毓襄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茶與布朗族的淵源似乎與生俱來 茶是大自然饋贈勤勞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在布朗人的生活中時時事事離不開茶。千百年的茶緣,布朗人說茶、吃茶、唱茶、用茶……可謂到了極致。布朗族是中國古代“濮人”的后裔。有專家指出,茶葉是云南古代“濮人”最早發(fā)現(xiàn)和種植的。在布朗族民間流傳著布朗族先民叭巖冷給自己的部族留下茶樹的故事,盡管這些傳說無從考證,但說布朗人與茶的淵源用“千百年”來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在雙江,確有一個像傳說中那樣吃茶葉、穿茶葉、用茶葉的布朗族村莊—公弄村。筆者多次探訪過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小山村。這個村人均只有0.2畝的水田,而茶地則達人均6畝以上。公弄村有三絕:“茶樹老、茶藝多、茶俗濃。”公弄村離縣城30多公里,坐落在與勐庫千年古茶山比肩而立的公弄大山上,村落遠處樹木蔥郁,近處是成片成片的茶園。據(jù)中國農(nóng)科院茶葉研究所虞富蓮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閔天祿研究員等專家考證,那片足有12000多畝的古茶樹群落是目前人類已發(fā)現(xiàn)的海拔最高、分布最廣、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茶樹群落。站在古茶園中,誰都會很自然地把對面的千年野生古茶與公弄布朗族先民引種、馴化,直至成為今天的栽培型古茶園聯(lián)系在一起,雖然至今沒有人對這一過程做過確鑿的考證,但情形不容你辯駁。 自古就受到茶樹恩澤的布朗人,在公弄村積淀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當?shù)夭祭嗜税褜Σ璧那楦心鄢闪艘皇资撞韪?,一曲曲茶舞,還結晶成帶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厚重的茶藝茶道,其中有竹筒茶、煳米茶、明子茶、竹筒蜂蜜茶最讓人叫絕。所謂竹筒茶,就是采來鮮嫩的茶葉,砍來碗口粗的竹子,制成一頭留有實心竹節(jié)的竹筒,然后將鮮葉殺青,趁熱置入竹筒中,再用一竹塞將竹筒塞緊,而后置于火上炙烤,當竹筒考焦后,筒內的茶葉也被烘干,隨即就可沏出一杯風味獨特的竹筒茶。 煳米茶和明子茶是布朗人以茶入藥的典范,此茶用料獨特。其泡制方法是先將土罐放入火塘中烤熱,再在罐中放入適量糯米烤黃,然后再放入茶葉同烤,待茶葉烤黃,糯米烤焦時,再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通管散、甜百改、姜片、掃把葉(灌木)幾味草藥,用滾燙開水沖泡,最后加上紅糖放回火塘中烹煮3至5分鐘,一罐色彩暗紅、香氣逼人的煳米茶就制作完成了。明子(及松明)茶的制作方法與煳米茶相似,只是用料時以松明取代通管散、甜百改、姜片、掃把葉即可。布朗族的老人俸正祥告訴我,煳米茶是治感冒、咳嗽、喉痛、肺熱燥火的良藥,而明子茶能治腸胃不適或便秘。 竹筒蜂蜜茶是接待上賓的貴重飲品,其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先采來鮮嫩茶葉,再砍制一個新鮮苦竹筒,將鮮葉塞入竹筒中,沖進適量開水,用竹塞把筒口塞緊,再把竹筒置于火中燒烤,直至筒中茶水沸騰,然后取出竹筒,把茶湯倒入放有蜂蜜的茶具中,再進行分杯。這時香氣繞梁,滿屋飄散著沁人心脾的茶香。 按照布朗人的風俗,敬茶非常有講究,不論什么茶,敬茶都要從老人和父母敬起,雙手奉上,以示尊敬。茶葉在布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饋贈貴客的重要禮品。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布朗族保留著男耕女織的傳統(tǒng) 男耕女織是農(nóng)耕時代布朗族的生活寫照。耕地的犁鏵和織布的腰機是布朗人家必備的生產(chǎn)、生活工具。犁鏵和腰機陪伴了布朗人家?guī)讉€世紀,直到今天人們都還在用著。 布朗族是心靈手巧的民族,這反映在他們精湛的紡織技術中。在布朗文化中,紡織文化是最為傳統(tǒng)和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云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邦丙鄉(xiāng)的邦丙村現(xiàn)在仍能演繹自唐宋時期就有的較高水平的紡織工藝。走進這個地處大山的布朗族村寨,你便會發(fā)現(xiàn),至今大多數(shù)家庭都還保留著整套性能齊全的老式紡織工具:軋棉機、紡線機、織布機。今天他們依然保留著自己種棉花、自己紡線織布、自己制作衣裝被服的生活方式。盡管現(xiàn)代文明已悄然“侵襲”著這個古老的村莊,但這里的布朗人依舊精心呵護著千百年前的傳統(tǒng)文化。 在布朗紡織中,最能體現(xiàn)織手技藝高低的要數(shù)織制歷史上稱“榻布”現(xiàn)在叫做“牛肚被”的織品了?!芭6潜弧笔遣祭首遄约嚎椫频谋环?,因結構像牛肚(牛胃)一樣外滑內絨而得名。此被全用棉線織成,蓋在身上柔軟而暖和,且結實耐用??椫埔粔K牛肚被需花費織手的不少時間和精力,還需要織者心靈手巧,因此,現(xiàn)在會織牛肚被的人越來越少。據(jù)說現(xiàn)在這一門技藝在別的地方已失傳,只有雙江邦丙一帶的布朗族還保存著,成為雙江一絕。 邦丙布朗族不僅能織布制衣,還能自己染色。盡管有些技術已失傳,但這里的布朗人仍然繼承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色彩—靛青或黑色的染制工藝。所用到的染料,是布朗人從深山中采回的一種叫“臘阿”的植物,經(jīng)過搗碎浸泡、調和石灰、火灰沉淀所得,當?shù)刈灾频拿薏家卵b,就是用這種染料印染。 在生產(chǎn)方面,同家族人員之間借種土地不用報酬,只要口頭說一聲就行。沒有種子,也互相贈送。在生產(chǎn)過程中,如砍地、薅草、割谷、脫粒等,家庭成員之間多實行不計報酬的互相換工。一家有事,全寨相幫,完全自愿,不要報酬。并且助工者會自帶飯食,主人不需鋪張,這種習俗至今還是如此?!罢埞ぁ睍徽J為是小氣。布朗族人在生活上也互相幫助,家庭成員有婚嫁時,要宴請全氏族的人,女方要把男方送來的禮品分成小包轉送氏族內的親屬。同家族成員蓋新房,第一天由主人向各戶送草煙一小包,邀請族人幫助。第二天親友前來幫忙,有的還送糧食、木料、篾條和若干塊草排,主人家只招待幫工伙食,不另給報酬。平時獵獲野獸,除交頭人一腿之外,亦要分送一塊給家庭成員表示“骨肉至親”。同氏族、家庭成員之間一般不分家,如果兄弟較多,實在不得已要分,一定要把屋子蓋好,讓分出去的子女基本能獨立成家過日。要不然會被全寨子人取笑:家內不團結,家里窮才分家。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布朗族的婚姻善于借物傳情 婚姻屬于每個人的人生大事,世界上每個民族的婚姻習俗,都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獨特之處。這些風格各異的婚俗,共同構成一幅異彩紛呈的文化圖景。布朗族的婚俗,也自有一番風情。 布朗族婚姻戀愛自由,很少受到父母的干預。各地布朗族婚俗大同小異,一般都有戀愛、說媒、過禮、迎親、回門等過程。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也就是一種被稱作“節(jié)”(布朗語音譯)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成年,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動。 “串姑娘”是布朗族傳統(tǒng)的戀愛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小伙子們換上新裝,懷抱牛腿琴,結伴來到姑娘的竹樓下面,在優(yōu)美的琴聲中,布朗小伙們爭相用恢諧的語言和熱情的歌聲去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梳妝打扮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打開房門,請小伙子們進來,用對歌、遞煙、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 布朗族男女青年相愛以后,戀愛的時間比較長,兩年、三年甚至更長。戀愛期間,一對戀人情意綿綿,一往情深,只要有機會他們便形影相伴,有時不能見面,他們可以用樹葉傳情。方法是,當?shù)弥獞偃吮刈吣硹l路時,就把樹葉放在途中,戀人見到便會心領神會,戀情更濃。各種樹葉的含意是:竹葉表示“我等著你”;紅毛樹葉表示“我倆相愛永不變心,永不分離”;松樹葉表示“我不斷地回頭看你”;掃把葉表示“我走得慢,邊走邊等你”。 當然,如果發(fā)生忘恩負義、背叛愛情的事,也會引起對方的憎恨。亦可用樹葉表示自己的憤怒和詛咒,坎戛葉表示蔑視和侮辱對方;辣椒葉表示“我恨透了你”;而橄欖樹葉則表示“我恨你,要把你剁成肉醬”。 如果雙方確認感情可靠,可以結為夫妻、白頭偕老,男方便告訴自己的父母,可以到女家“問媳婦”了。布朗族的婚禮比較簡樸,“問媳婦”定了婚事以后,就專候良辰吉日再“接媳婦”?!敖酉眿D”這天,兩家都辦酒席,請親朋好友前來“做客”。酒席中有一道特殊的菜肴,它是八只鼠肉干。鼠肉干上婚喜宴桌,而且如此嚴肅、莊重,人們自然會覺得太古怪、太離奇。其實它有著一段感人的歷史淵源。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布朗小伙愛上了一位姑娘,姑娘的父親嫌棄他,于是提出,小伙子必須送來八背簍的山鼠肉,才能把姑娘嫁給他。此后,小伙子不辭艱辛勞苦,他挖呀挖,三年后滿滿的八背簍山鼠肉干送到了姑娘父親的面前。姑娘的父親為小伙子真誠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這門親事。以后,布朗族就以八只來象征八背簍,讓山鼠肉干在婚喜宴席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這告誡青年人,對愛情要堅貞,要用勤勞、用汗水去換取幸福。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茶是婚姻禮俗中絕不可少的物品 在距離雙江縣城30多公里的公弄村,茶俗更加濃郁。這里的布朗人因愛茶而敬茶,視茶為圣潔之物。他們因敬茶而祭茶,并且每年都要祭拜茶祖。同時還以茶入藥,食茶驅邪。可以說,無論起房蓋屋、婚喪嫁娶、走親訪友無處不用茶。 另外茶在布朗人的婚姻習俗中也是絕不可少的物品。 布朗族的青年男子“串姑娘”時,姑娘開門把小伙子迎進屋內坐定后,會先拿出“煙鍋”,裝上家中自種的煙葉,點上火,敬給小伙子。敬煙前姑娘自己先吸上幾口,然后遞給小伙子們。布朗人認為,給別人敬煙自己先吸上幾口是一種禮貌。他們認為只有敬給死人的煙,才不先吸上幾口。敬完煙,姑娘便邊燒開水邊“烘茶”。所謂“烘茶”,是把茶葉放入茶罐中,拿到火上烘烤。邊烘烤邊不斷搖晃茶罐,使罐內茶葉不斷翻動,達到受熱均勻的目的。茶葉烤到發(fā)黃的時候,便會噴出一股青香的味道。這時,先在罐內倒入少許開水,把罐晃動幾下,將水倒掉,名曰“洗茶”。這是必須做的一道程序,誰家姑娘“煮茶”時不先“洗一道”,不但會被人認為不懂衛(wèi)生、不會做事,還會被誤解為看不起對方。之后,便加水“煮茶”,再用茶盅給小伙子們敬茶。在敬煙、敬茶時,姑娘往往把第一鍋煙和第一盅茶敬給自己的意中人。 背簍鐮刀作陪嫁 布朗族姑娘出嫁,除衣裳以外,隨嫁的必有背簍和鐮刀。布朗族女性攜物全用背簍背。背簍上套一個背索,索挎頭頂。背簍是女性的重要生產(chǎn)工具,采茶、背柴、運送糧食和其他物品,全都離不開背簍。在布朗族的勞動分工中,割稻谷、割草等,大多是女性做的活計,故鐮刀亦屬女性的重要工具之一。姑娘出嫁,父母總希望她到婆家后,勤儉持家,如若不然,父母就會感到丟臉。背簍和鐮刀作為陪嫁物,可以說寄托了父母的殷切希望,銘刻著父母的諄諄教誨。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是否已婚可以從婦女的服飾上看出來 現(xiàn)代布朗族的服飾不僅與古代濮人的服飾大不相同,而且,居住在各地的本民族服飾差異也很大。 居住在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布朗族婦女,喜著圓領對襟的白布或粉藍布短衫,雙襟在胸前交合后,再把雙條帶在左腋下打個活扣,衣角兩邊各懸掛一條飄帶,隨時可把短衫系緊。已婚的婦女喜歡穿黑布或青布短衫,內著鮮艷條紋的花布貼身夾衫。下身著兩層筒裙,內層是白布裙,外層是黑地紅色橫條紋的花裙,下擺鑲一道黑布或藍布邊。小腿纏白布裹腿,頭纏黑色或青色包頭巾。姑娘留長發(fā),婦女則梳發(fā)髻,上插一根銀簪針,針頂端鑲嵌三顆菱形透明的玻璃珠,下系一條銀鏈,吊著多角形的小銀片、小銀鈴等。兩耳戴銀耳環(huán),下垂至肩。年輕的姑娘,兩只手臂還箍著一對銀手鐲,發(fā)髻上插著幾朵美麗的鮮花,顯得婀娜多姿,十分秀麗。 墨江、雙江、永德等地布朗族婦女的裝束,大體與西雙版納地區(qū)的相近。只是愛美的姑娘還在腰帶右邊吊一條用絲線織成的長4厘米的紅穗,這是小姑娘特有的裝飾品,也是將來贈送給心愛的小伙子作為系弦琴帶的愛情信物。已婚婦女應取去紅穗,不再佩戴,頭部挽發(fā)髻,內層用白毛巾包裹,外層再套一條長丈余的青布包頭,折疊成波浪狀。如果是少女,包頭外還要罩一條白毛巾。 施甸布朗族婦女喜歡穿漂白布或土藍布縫制的高領、長袖、大面斜襟的上衣,袖沿鑲紅綠花布橫條。高領還繡著精美的花紋圖案,衣領系一條用十余個銀泡鑲嵌的頸項帶,頸項前別一朵精致銀花。斜面襟上領和袖口鑲貼紅、藍、白三色花邊。外罩一件花布對襟短褂,褂襟各邊鑲釘15對至20對銀幣小紐扣,在圓領兩邊各吊一條銀鏈,分別串著銀針筒和挖耳的銀器作為裝飾品。胸前系青布圍腰,滾白布邊,長達膝部。下身著青布長褲,褲腳肥大,扎青布裹腿。挽發(fā)髻,頭纏兩塊3米多長的青布包頭,折疊成三角狀,包頭外扎一條彩色玻璃珠穗,接合部插一朵白絨球,包頭前額留一撮劉海兒。少女喜歡戴銀器裝飾品,銀器有銀頭鏈、銀扣、銀項鏈、銀耳墜、銀手鐲、銀戒指、銀鎖等,其中,銀手鏈長達50至70厘米,可以纏戴在手腕上。足蹬繡花布鞋,走起路來,叮當作響,十分端莊雅致。布朗族有自己的銀匠,但為數(shù)不多,所用銀飾除少部分是請本民族銀匠打制外,大都是向壩區(qū)的傣族購買。 男子的裝束,各地布朗族大體一致。上身穿黑布或青布的圓領、長袖的對襟或大面襟,口袋內貼,下身寬褲,肩挎掛包。老人頭戴青布大包頭。兒童剃光頭,戴瓜布小帽,青少年留短發(fā),喜戴羊氈帽,帽沿還插幾朵鮮花,腰挎長刀、掛包,顯得英武瀟灑。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

推薦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