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舊影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13年第05期

標簽: 北京   文化符號   

這組影像來自于一本由外國人拍攝于1900年前后的影集,拍攝者的身份已不可考。初見這本影集時,著名古代建筑修繕、彩繪設計專家王仲傑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我至今為止見過4套完整反映老北京風貌的影集原片,這是第五套,而且拍攝內容和技術均屬上乘,對于再現北京古都風貌的研究、修繕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在此,編輯和王仲傑先生共同甄選出其中的五張舊照,光影重疊間,過去和今天的北京躍然于此。
正陽門東火車站 拍攝方向:西南→東北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英國人修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并啟用,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火車站,京奉鐵路的起始點。1958年新建的北京火車站位于照片左側未被攝入的位置。北京站建成投入使用后,正陽門東車站于1959年停用,并于2008年改造成“北京鐵路博物館”。
護城河畔 拍攝方向:東南→西北
如今北京東便門一代的護城河面已然沒有照片中的寬廣壯闊。在照片拍攝的清末時期,這里是從東便門到朝陽門漕運的必經之路。當時的朝陽門也稱“糧門”,此段往返的漕運船只多是運糧專船,只有手持清政府頒發(fā)的“龍票”,才能專營此段的漕運。在修建北京外城之前,東護城河由此通連南護城河(前三門護城河)。后因修外城,故在此建筑水關,使原先的南護城河改道經由東便門東水關(三閘孔)向北匯入通惠河。圖中橫向的大段城墻即為外城東城墻,遠處的門樓即東便門城樓。1901年,英軍把外城東城墻扒開,修建了東便門至通州的鐵路支線。直至20世紀50年代外城城墻被徹底拆除。
正陽門遠眺 拍攝方向:西→東
這張照片是拍攝者站在正陽門的門樓東側,用相機記錄下的舊影。正陽門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前門,圖片左側的街巷為東交民巷。東交民巷原名為江米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里。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各國公使陸續(xù)進駐。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后,根據《辛丑條約》的規(guī)定,東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館街),其在中方繪制的地圖中則正式更名為東交民巷,成為由各個使館自行管理的使館區(qū)。清政府在這條街上的衙署,僅保留了吏、戶、禮三部和宗人府,其余盡數遷出。根據王仲傑先生的判斷,照片右側的建筑應該就是早年的衙門部阜,而中式建筑屋頂上的排排煙囪則是后來西人改造的結果。遠處依稀可見的城樓正是崇文門城樓。
北京鼓樓 拍攝方向:南→北
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的鐘鼓樓初名“齊政樓”。六百多年的時間里,歷經元、明、清三代,鼓聲一響,城門應聲關閉,百姓升息勞作以此為度。1900年八國聯軍曾用刺刀捅破了鼓樓內的更鼓,好在整體建筑并未遭到破壞。這種擊鼓定更撞鐘報時的方法,于1924年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徹底廢止。民國十四年(1925年)京兆尹薛弼為了使民眾不忘國恥,將鼓樓易名為“明恥樓”,并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館”。至此,鐘鼓樓開始向民眾教育功能轉變。隨后,可供民眾自由出入的門洞被封死,變?yōu)槊荛]的房間,用于各種開啟民智的教育展陳。王仲傑先生指明,這是他見過的唯一一張1900年前后的鼓樓正面清晰照,照片中鼓樓的外檐彩繪為“一字方心”彩繪。而現今我們看到的鼓樓彩繪是1975年在1940年重繪的基礎上修繕的結果,其紋飾為“龍錦方心墨線大點金”。此張照片糾正了1940年重繪彩畫的錯誤。
崇文門內大街 拍攝方向:南→北
1900年前后,站在崇文門城樓上向北眺望,看到的就是照片中的景象。崇文門亦稱哈德門,道路盡頭的牌坊處即為東單一帶。今天的同仁醫(yī)院、東單公園、東單體育場就依次位于照片的左側。照片左側的建筑圍墻具有明顯的西式風格,而右側則是酒館林立,一派熱鬧景象。舊時崇文門城外是酒道,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的美酒佳釀由左安門入京,至崇文門上稅。由于酒稅過高,一般釀酒小作坊,往往遣人在夜間胸前掛著裝滿酒的豬尿脖(豬膀胱),偷偷爬過城墻,以避交高稅。當時不少酒店打出的招牌寫著“南路燒酒”,意思就是在崇文門上過稅了,買賣合法。正是各地往來的酒車商客,成就了崇文門的繁華舊影。

責任編輯 / 余榮培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