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浮屠
千年的曼陀羅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0年第09期 作者: 周劍生 

標簽: 遺產(chǎn)風景   

在印度尼西亞日惹西北40公里處,火山與河流孕育了一片肥沃的高地。公元八九世紀的爪哇人在這里建造了舉世聞名的佛寺——婆羅浮屠。它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舊巋然不動,不僅是印尼佛教建筑和雕塑的杰出代表,也是“南半球最大、最古老、最壯觀的佛教勝跡”。
婆羅浮屠結(jié)構示意圖

公元八九世紀,是印度尼西亞的夏連特拉王朝時期,其統(tǒng)治者是大乘佛教堅定的擁護者。相傳,印度阿育王將釋迦牟尼的舍利切割成若干份,分散到世界各地埋葬。于是,夏連特拉王朝在征服了信奉濕婆教的珊阇耶家族后,耗時75年,在日惹西北約40公里處的默拉皮火山上,修建了用以珍藏真身舍利的婆羅浮屠。這座建筑在造型和裝飾上均體現(xiàn)了佛教密宗的曼陀羅義理。佛教將天地分為三界,婆羅浮屠底部的壇基代表欲界,象征世間的蕓蕓眾生無法擺脫各種欲望的誘惑;壇基上的4層方形臺和浮雕回廊代表色界,表明世人雖摒棄了各種欲望,但依然有名有形;3層圓形臺和頂部的鐘形窣堵波則象征了永遠擺脫物質(zhì)世界一切桎梏的無色界。婆羅浮屠與長城、金字塔、吳哥窟一起,被譽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跡。199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婆羅浮屠四邊各有一個入口通向塔頂,其中東邊一處為主入口,各層圜轉(zhuǎn)的浮雕故事就從這里開始。沿著圓形平臺,有三層共計72個鐘形小塔,每個塔里供奉一尊石佛。若仔細查看,整座佛寺共有2000余塊浮雕,逾500尊佛像,它將精深高妙的佛教義理融入雕刻藝術中,典雅傳神的形象堪稱印度尼西亞古代文明的杰作。
婆羅浮屠圓形平臺上的鐘形小塔。
通向塔頂?shù)娜肟?/div>
栩栩如生的浮雕藝術
傷痕累累的佛像
公元1814年,時任爪哇副總督的托馬斯·斯坦?!とR佛士,偶然發(fā)現(xiàn)了多年前被火山灰掩埋的婆羅浮屠。遺憾的是,從那一刻起,這處偉大的佛教勝跡就未曾逃脫天災人禍的折磨。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援助下,上世紀70年代,27個國家參與了婆羅浮屠的修復工程。今天,圓形平臺上那幾座遺失了鐘形小塔的石佛,在沉沉的暮色中,顯得尤為孤寂。

責任編輯 / 何亮  圖片編輯 / 郭婷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