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子
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11年第06期 作者: 張志潔 

標簽: 古代生活   歷史拾遺   

辮子已成為有清一代中國男人嚴格遵守的發(fā)式,即便是在外國,也會像在家鄉(xiāng)一樣梳著標準的天朝辮子。圖為1851年參加英國倫敦第一屆世博會的廣東船員希生。此人的真實姓名已不可考,英國人叫他“hesing”, 希生在1846年被英國商人招募到商船“耆英”號上作船員,1848年3月“耆英”號抵達倫敦。此后希生在倫敦生活數(shù)年,并有幸參加了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因為他來自廣東,在船員中的形象又比較好,所以被人稱為“廣東老爺”。
清代男人的一條辮子,糾結了眾所周知的屈辱和丑陋。專制統(tǒng)治下,百姓的身體被迫參政,清初因為蓄發(fā)而死,清末因蓄發(fā)而生,剃發(fā)背后的動因是什么?是滿漢民族主義碰撞的誤讀?

剃頭之“痛”

每年除夕之夜,發(fā)廊里總是人滿為患,大家都在抓緊陰歷年最后的時間剃頭。俗話說:“正月不剃頭,正月剃頭死舅舅。剃頭關乎姥姥家人的性命,茲事體大,也就馬虎不得”。這是舊時民間的風俗,因此,過去的剃頭匠最恨過年。今日的北京,進了正月,理發(fā)館的生意還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著“二月二,龍?zhí)ь^”這一天。因為正月結束了,大家就能卸去頂上青絲,好似龍?zhí)ь^一樣神氣活現(xiàn)。

其實,據(jù)考證,正月剃頭死舅舅屬于有意誤傳。“死舅”是“思舊”的諧音,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當時,清政府命令所有男性必須剃發(fā),留滿族男子的發(fā)式??墒?,有人為了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fā)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并一直流傳至今。

責任編輯 / 李曉光  圖片編輯 / 何亮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