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之名 | 蘇軾的誤會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8年第09期 作者: 蘇蘅 

標簽: 歷史拾遺   文化遺產(chǎn)   文化符號   文物故事   

蘇軾在探索石鐘山的得名之后,自認為獲得真知,甚至還不忘嘲笑前人幾句。然而,在后人進一步的探訪中,蘇軾也成為了被嘲笑的對象。但古人何以對一個地名的來源投入如此之大的熱情?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行經(jīng)湖口(今江西九江湖口縣),在長子蘇邁的陪同下,順路游訪了位于此地的石鐘山。由此誕生了一篇千古名作《石鐘山記》,講述了自己探究石鐘山得名緣由的故事。有趣的是,對于石鐘山得名的探索,前有古人后有來者,竟持續(xù)了一千多年,蘇軾只是其中的一個“過客”。

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探險家,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端?jīng)注》記錄了他的觀點:石鐘山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在他之后,唐代貞元十四年(798年),隱居廬山的白鹿先生李渤尋訪石鐘山,在水潭中遇到兩塊石頭,叩擊之后皆發(fā)出聲音,一塊清脆響亮,一塊厚重模糊,停止敲擊后,余聲經(jīng)久方歇。因此作《辨石鐘山記》一文,認為這才是石鐘山得名之由,酈道元錯了。

責任編輯 / 安洋  圖片編輯 / 陳敬哲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