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猴,災荒逼出來的行當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8年第09期 作者: 孫方友 

標簽: 新野縣   利辛縣   生物地理   

當下,走江湖賣藝的耍猴人都是河南人,養(yǎng)猴好像是河南人的專利。為什么在唐朝被視為風尚的養(yǎng)猴傳統(tǒng),現(xiàn)在只有河南人在繼承?河南耍猴人跟猴子的感情究竟是怎樣的?中原作家孫方友為我們講述了河南人的愛猴情結。
走江湖的耍猴人帶著猴子搭乘交通工具有嚴格的限制,乘公交車必須把猴子裝進袋子里,乘火車則是禁區(qū)。迫不得已,耍猴人只得扒火車。在這輛貨車車廂里,聽話的猴子跟耍猴人老楊圍坐在一起,像相依為命的一家人。即使是冬天,寒風再刺骨,耍猴人也不敢關嚴車廂門,防止被不知情的鐵路工人鎖在里面。他們生活的艱辛程度可見一斑。

我第一次見到猴是在三年困難時期前。大概是1957年底,家鄉(xiāng)幾個大隊合伙去云南販過一回馬,馬買好之后,賣馬人就送了販馬人一只猴子,說是孫悟空為猴類,當過天宮中的“弼馬溫”,把“弼馬溫”叫做“避馬瘟”,取個諧音,圖個吉利,販馬可一路平安。不想到家之后,大躍進來了,馬歸了公,猴子也歸了公。歸公的猴子恰巧分給了我們那個隊。只是馬能干活拉車,而猴子只能觀賞別無他用。河南為平原,平常極少見到猴子,眾人圖個稀罕,便將它用鐵鏈拴了,拴在隊屋院里的古槐樹下。

那時候是大食堂,猴與人一樣過上了“共產主義”。不想到了1959年,生活越來越苦,到處都有餓殍,大食堂也散了伙,猴子沒人管了。那幾天,猴子的叫聲格外凄厲,連隊長也犯了愁。若放猴兒歸山,上千里都是平原,沒山可放;養(yǎng)吧,人還沒得吃,怎能還顧得上它。后來,村里有個叫二旦的單身漢,說猴兒從萬里云南來到咱河南,不容易,反正我就一個人,權當娶個猴老婆吧!

責任編輯 / 周曉紅  圖片編輯 / 王彤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