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塞米蒂 主題是“巖石”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8年第09期 作者: 秦昭 

標簽: 美國   世界自然遺產(chǎn)   地質地理   

大自然的杰作—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又譯“優(yōu)勝美地”)的主題是巖石。鐵灰或赭黃色的山巖,在幾千平方公里的廣袤空間中展現(xiàn)著千奇百怪的形態(tài),在破曉黃昏、春夏秋冬的時間里變換著溫暖或冷峻的色彩。圍繞著它的是上百條玉鏈般的瀑布、幾千個翡翠般的湖泊和罕見珍奇的樹木。
在上百公里長、幾千米厚的巨型冰川千萬年的作用下,約塞米蒂的山巒被一點點地重塑:冰川沉重的身軀從山巒頂部漫過去,山巔的巖石被剝落得渾圓。感謝冰川,令我們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看到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杰作。圖為約塞米蒂公園內夕陽籠罩下的半穹丘。

約塞米蒂國家公園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內華達山脈的西麓,海拔高度600到4000米。兩條主要河流麥斯德河(Mercedriver)和圖魯納河(Tuolumne river)在深約千米的河谷中穿過公園,向西流入加利福尼亞中部谷地。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占地3100平方公里,它的四周被數(shù)個大型自然保護區(qū)所圍繞。1984年,約塞米蒂國家公園以其瑰麗的自然地貌和寶貴的多樣化植被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

安瑟·亞當斯攝于1960年的經(jīng)典之作《月夜下的半穹丘》。許多攝影愛好者去約塞米蒂拍片,一大樂趣就是重走亞當斯的足跡,體會他當年拍片的感受。 攝影/ Ansel Adams/ C
19世紀,約塞米蒂的樹木遭到了嚴重的砍伐,巨型的水杉卻奇跡般地幸存下來,原因在于每當伐木者將它們砍倒,水杉本身的特質會使它們很快自樹心向外裂開來,沒辦法長久保存或制成家具。圖片攝于1900年,當時美國騎兵團的數(shù)百號士兵儀仗隊似地丈量這棵“倒下的泰斗”(Fallen Monarch)。

千萬年水的手筆

艾爾·開匹坦(ElCapitan)崖,全座山是一整塊的花崗巖,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巖石之一,位于約塞米蒂山谷的北側。它幾乎垂直90度的崖壁高達1095米,心驚動魄地矗立在麥斯德河畔,無可置疑地成為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地標。半穹丘(Half Dome),位于約塞米蒂山谷的東部盡頭。在巨石裸露的山巒之上,它高達1443米、刀劈斧砍般的半圓形奇巖極為醒目,是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最奇異的地質杰作。

站在約塞米蒂山谷南側的“冰川頂”(Glacier Point)俯瞰群山,一座座形態(tài)各異的山巖此起彼伏,它們都是節(jié)理缺乏的整體巖石。它們的外層在空氣與水的長期作用下剝落,又在冰川的磨蝕下塑形而成。而那些節(jié)理較密集的巖石則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不斷分崩離析,形成了今日可見的石峰、石柱、石筍以及天生石拱橋。

水蝕作用是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地形、地貌生成的另一主要因素。如果說固體的水—冰川賦予了這里地貌的最后形態(tài),那么流動的水—河流則將這里切割出山巒和河谷。水與冰不僅造就了千奇百怪的巨崖和山石,也為自己開辟出無數(shù)的路徑,這就是約塞米蒂中與奇石伴生的瀑布。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里有上百條常年飛瀉的大小瀑布,在春末夏初冰雪消融之季和暴雨之后,這些銀色的懸鏈更是無數(shù)。這里瀑布形成的原因多為支流的懸谷墜落。在幾千萬年前,內華達山脈快速抬升時,使某些走向的河流的梯度加大,流速加快,從而加大了對山谷的削切作用,這些山谷變得更深更寬,例如約塞米蒂河谷和圖魯納河谷。而另一部分河流,走向與山脈平行,它們受地表抬升的影響較小,因此它們流經(jīng)的山谷相對發(fā)育緩慢。在冰河期,巨大的冰川磨蝕作用繼續(xù)加速主要河谷的發(fā)育,它們的深度與支流河谷的深度差加大,從而造成在主流與支流交匯的地方,支流的谷底高出主流谷底幾十甚至上百米,成為高高在上的懸谷,河水從懸谷口跌落便形成了懸谷瀑布。

與公園同名的約塞米蒂瀑布分為上、中、下三級,全程高度739米,是北美最高、世界第二高的瀑布。它位于約塞米蒂山谷的北側,是公園里最大的懸谷多級瀑布。與約塞米蒂瀑布形成對照的是位于約塞米蒂山谷南側、同艾爾·開匹坦崖遙遙相對的新娘面紗瀑布。它從高188米的懸谷口飛身而下,猶如一條潔白的面紗懸掛在鐵青色的山崖之上。由于它四周的地形經(jīng)常會生成較大的旋轉風,這時水流會被吹偏,看上去就像面紗被掀起在空中飛舞。當?shù)氐挠〉诎踩私o它起了一個更神秘的名字“Pohoho”,意為“風的精靈”。

冰川的腳步從這片山巒中走過,除了為我們留下了壯美的山崖和飛瀑,還留下了湖泊和高山草甸。圖魯納草甸位于海拔2621米的約塞米蒂高地上。幾百萬年前這里曾被覆蓋在幾千米厚的冰川之下,如今冰雪融化,留下了星星點點的冰川湖泊。湖畔綠草茵茵、鮮花盛開,為高山之巔添上了嫵媚的風情。

而位于約塞米蒂山谷谷底的約塞米蒂湖,實際上是流經(jīng)這個谷底的麥斯德河在豐水季拓寬形成的季節(jié)湖泊。約塞米蒂山谷的谷底平緩,有大量的冰磧物和河水沉淀物遺留下來。春季時麥斯德河的水量很大,在谷底形成很寬的水面?,F(xiàn)在夏季的河畔是野營愛好者理想的露營地,冬季則是滑雪愛好者的天堂。

圖為俯瞰約塞米蒂國家公園。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約塞米蒂法案”,這一法案第一次系統(tǒng)地規(guī)定了美國國家公園的框架。到今天,公園的設施和管理都相當完善。攝影/ Michael Freeman/C

千年巨樹的奇觀

除了奇特的自然地貌外,讓約塞米蒂國家公園舉世聞名的還有它的三處巨杉林(Giant Sequoia)。在這里,生長著200多株高大的加利福尼亞巨杉樹。這些高達50到85米、樹齡最長達3000年的樹中巨人是地球上最高大、最古老的植物。

很多人會記得一張1881年拍攝的照片,上面一株參天大樹的軀干底部被挖出一個大洞,一輛四輪馬車竟能順順當當?shù)貜臉涠粗旭傔^。這株大樹就是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巨杉林中的一株。遺憾的是它在1969年轟然倒下、壽終正寢。盡管公園里還有其他同樣大小的巨杉,但美國人再也不會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改造自然”而對它們“開膛破肚”了。

巨杉在距今最近的小冰河期到來以前在地球上的分布較廣,而今天它們已經(jīng)是屈指可數(shù),成為地球上珍貴的活化石了。這些巨杉樹是美國的國寶,受到了國家級的保護。在約塞米蒂里,公園對巨杉林有嚴格的保護規(guī)定,不要說在樹干上涂刻“到此一游”之類的文字了,即使落在地上的松果也不可隨意撿拾。

然而地球的臭氧層變化和溫室效應也正對巨杉林造成傷害,使它們對病蟲害侵襲的抵抗力下降。另外,巨杉的松果需要在被山火燒過的土壤中發(fā)芽。在歐洲移民到來之前,當?shù)氐挠〉诎踩瞬捎玫氖禽喐霓r(nóng)業(yè)方法,他們有控制地在小范圍內轉移燒荒。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減少樹林的病蟲害,控制其密度,有利于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而且為巨杉種子的發(fā)芽繁殖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歐洲移民大量進入這個地區(qū)后,他們對自然發(fā)生的林火進行了嚴格的控制,長期的禁火反而破壞了大自然本來的平衡,結果使樹木無限制生長,導致巨杉林陽光缺乏、水與養(yǎng)分不足、病蟲害增加,它們的生長受到了威脅。目前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自然界的山火并不只是災害,它也是大自然生態(tài)平衡鏈上的一環(huán)。因此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現(xiàn)在采取有控制放火燒山的措施,力求恢復森林的生態(tài)平衡。

百年人類的公園

據(jù)考證,早在4000到3500年前,約塞米蒂地區(qū)就已有印第安人居住。在19世紀中葉,歐洲人沒有到來之前,一個名為“阿瓦那奇”的印第安部落是這里的主人。“阿瓦那奇”在土著語言里是“隘口”的意思,它形象地描繪出約塞米蒂一帶的地貌特征。

1848年加州發(fā)現(xiàn)金礦,由此而形成的淘金熱吸引了大批東部移民越過內華達山脈到達西部,很短時間內,約塞米蒂遍布大小金礦。約塞米蒂又是怎樣被世人從淘金樂園最終被視作“優(yōu)勝美地”的呢?1855年,第一位明確以旅游為目的的游客詹姆斯·哈金(James Hutchings)來到這里。他的游記后來在美國的許多報紙雜志上發(fā)表,讓這塊土地上鮮為人知的美麗景色第一次進入到人們的視線,那些壯麗風光激發(fā)了當時許多攝影師的創(chuàng)作熱忱。其中有兩位深深陶醉其中,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當時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而且作為自然風光的經(jīng)典作品流傳至今。

當時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學生、攝影愛好者亞瑟·克拉倫斯(Arthur Clarence Pillsburg)一到約塞米蒂便被它的景色深深吸引。他干脆將自己的攝影工作室搬了過來,他在1895到1897年間拍攝了大量約塞米蒂的人物和風光照。前者記錄了當時許多與這個國家公園的建立有密切關系的人物,成為后來寶貴的歷史資料。而后者則被他獨出心裁地制成明信片大量寄給友人。這也是明信片這種現(xiàn)代通信方式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出現(xiàn),導致1898年美國國會正式批準明信片在郵政通信上使用。所以說約塞米蒂為明信片的誕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一位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AnselAdams)的攝影生涯也與約塞米蒂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從14歲時用父親給的一架照相機第一次在約塞米蒂拍攝下風光照,到以82歲的高齡辭世,他無數(shù)次流連于這片令他心馳神往的攝影天堂,拍攝了大量的黑白風光攝影作品,其中許多堪為經(jīng)典之作。亞當斯在遺囑中把自己在約塞米蒂的全部攝影作品贈予這個國家公園,今天,游客們仍然可以在公園里買到從這位大師的原始底片印制的風景圖片。

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是繼黃石國家公園之后第二個國家公園。從其旅游價值的發(fā)現(xiàn)到正式成為美國國家公園,它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漫長道路。這和許多有識之士和大自然愛好者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約翰·穆爾(John Muir)。

大巖壁攀登高手Peter Croft在攀登半穹丘時中途休息。大巖壁攀登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許多攀巖愛好者在認識了大巖壁的具體概念后都放棄了這個夢想,而高手級別的玩家在接觸以后能繼續(xù)實踐的也只不過50%而已。

1868年穆爾第一次來到約塞米蒂,林肯總統(tǒng)4年前簽署了“將約塞米蒂交為公眾使用,作為度假休閑之地”的法令。穆爾被這里的景色所陶醉,從此將自己的畢生獻給了這片土地。他不但熱情撰文描繪它的壯麗山河,而且對這里的地質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研究,發(fā)表了大量論文。他第一次推翻了當時地質學權威的“地塹論”,將約塞米蒂山谷成因歸類于冰川作用。

在旅游和考察中,穆爾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涉足對約塞米蒂帶來的負面影響,他開始四處奔走,向每一個能起關鍵作用的人士呼吁對約塞米蒂實行有效保護。為此,他參與組建了后來美國著名的自然保護組織“山巒俱樂部”,并擔任第一任主席。

1903年,穆爾在約塞米蒂公園接待了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他陪同總統(tǒng)在公園度過了3天的時間,并借此機會力諫總統(tǒng)讓聯(lián)邦政府接管約塞米蒂公園的管理,并將其正式定為國家公園。在公園的“冰川頂”上,穆爾和羅斯福總統(tǒng)圍著篝火徹夜長談,夜間宿營在空氣清新的山頂。第二天黎明時分,天空中撒下紛紛揚揚的雪花。這次約塞米蒂之旅為羅斯??偨y(tǒng)留下了極為難忘的印象。

1906年,加州政府正式將約塞米蒂公園轉交給美國聯(lián)邦政府管理,同時羅斯??偨y(tǒng)正式簽署了建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法令。10年后,美國國家公園系統(tǒng)成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正式并入其中。

如今,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經(jīng)過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美國游人最多的國家公園之一,每年接待350萬游客。這其中,80%的游客集中在長11公里、寬不到兩公里的約塞米蒂山谷,因為這里集中了公園的精華,令人流連忘返。然而它的面積僅占這個公園總面積的百分之一,那剩下的99%的廣闊土地上,無數(shù)奇峰怪石和美瀑碧流,仍然是人跡罕至。

數(shù)十載的攀巖圣地

攀巖者在半穹丘的縫隙中行進 攝影/Galen Rowell/C

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除了它的鬼斧神工般的壯麗景色外,還是各種戶外活動的樂園,其中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攀巖圣地。這是因為這里的山崖林立,高大光滑的花崗巖石壁比比皆是。幾十年來,約塞米蒂已經(jīng)被開發(fā)出上千條攀巖線路,它們的難度等級從單一繩階的初學級到三十多個繩階的極高難度,可以說從幾歲的兒童初學者到世界頂級攀巖高手都有一顯身手的地方。每年要有一千多人來這里攀巖。約塞米蒂又是公認的大巖壁攀巖這一極限運動的發(fā)源地,連世界著名戶外品牌“The North Face”的品牌標志也源自約塞米蒂的半穹丘。

“大巖壁”攀巖對中國戶外運動愛好者來說還十分陌生,但在歐美已經(jīng)有了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它是指一種攀巖方式——攀登高度超過400米的巖壁,往往需要一天以上才能完成的攀巖。約塞米蒂的石崖是讓那些身體強健的歐美年輕人挑戰(zhàn)自我、使精神和身體體驗前所未有感受的地方。他們身背幾十斤重的裝備和全程所需的干糧與飲水,在高達幾百上千米的光禿禿的垂直巖壁上用手指、腳趾摳住石縫,像壁虎一樣一步步地尋找可落腳之處,一寸寸向上攀援,其艱險可想而知。更讓人欽佩的是這樣的攀援往往竟要連續(xù)三四天甚至一個星期。累了,靠在巖壁上喘口氣;夜晚,在僅容一兩個人的巖縫里過夜,或者干脆將自己的睡袋懸吊在崖壁上睡眠。在筋疲力盡地攀上崖頂后還要再從原路返回崖底。這一切無疑是對攀援者的體力、意志、耐力和技術的極限考驗,這讓大多數(shù)攀巖者望而卻步。

多次贏得世界級攀巖比賽冠軍的女運動員Lisa Rands正在奮力攀登
攀巖高手兼戶外攝影師Jimmy Chin(紅衣者)和中國兩位攀巖運動員謝衛(wèi)成和王志明在挑戰(zhàn)半穹丘的路上。半穹丘是世界上最具挑戰(zhàn)性的攀巖地之一,除了攀登大巖壁本身的艱難挑戰(zhàn),半穹丘屬于花崗巖質地,巖壁堅硬而光滑,需要運動員有很好的柔韌性、平衡感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

正因如此,約塞米蒂成了世界攀巖高手云集之處,如果有幸在攀巖的最佳季節(jié)里,來到難度最大的艾爾·開匹坦崖下的營地中,你會看見不畏艱險、躍躍欲試的青年男女們有時竟然需要排上一兩天的隊才有上崖一試身手的機會。仰望著這些勇士的壯舉,真叫人驚嘆不已。

隨著攀巖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先進攀巖設備的使用,大巖壁攀巖的紀錄也在不斷刷新。50年前,第一位攀登艾爾·開匹坦崖的攀巖者用了47天完成了約900米的全程高度。而在2008年7月,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兩名攀巖高手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只用了2小時43分鐘就攀完全程。

攀巖者在半穹丘懸崖上睡覺(上 攝影/ Galen Rowell/C)。
攀巖者用巖繩穿越約塞米蒂公園里“遺失的箭”(Lost Arrow) (攝影/ Kennan Ward/C )。大巖壁攀登之艱險,說是一場生死搏斗并不為過。在進行攀登時,運動員身上掛滿器械,手中拖曳著多天多人份的水、食物和過夜保暖衣物,運動員在攀爬的每一步都要確定自己墜落時不會是個自由落體,而且必須在天黑前攀登到可以勉強容身過夜的巖壁邊(巖壁邊的寬度經(jīng)常不超過30厘米),吃、喝、拉、撒、睡全在巖壁。

位于約塞米蒂山谷東端的半穹丘是大巖壁攀巖的另一著名地點,與艾爾·開匹坦崖一樣,半穹丘上也有數(shù)條攀巖線路,有一天來回的大巖壁攀巖初始級,也有四五天攀程的高難度專業(yè)級。2008年5月,中國攀巖界知名高手謝衛(wèi)成和王志明有機會來到了約塞米蒂,在雷雨交加的不利天氣條件下,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完成了半穹丘的“蛇堰”攀巖線路。他們在約塞米蒂這個攀巖圣地既初試了身手,又體驗了它的無窮魅力。

長11公里、寬不到兩公里的約塞米蒂山谷集中了公園的精華,圖為山谷中艾爾·開匹坦崖和隔谷相望的新娘面紗瀑布。無論是攝影發(fā)燒友、美術愛好者,還是作家、詩人,哪怕是普通的游客,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樂趣,而專業(yè)戶外行者活動的范圍往往超出約塞米蒂山谷,涉足更荒野的公園領域。

“挑戰(zhàn)”是約塞米蒂攀巖者的座右銘。但是,與其說他們挑戰(zhàn)的對象是大自然的山巖,不如說他們是在挑戰(zhàn)自我。是大自然用了千萬年的時間為人類提供了一展身手的環(huán)境和場所,讓他們在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同時也享受了自然界無以倫比的壯麗景色。一位攀巖者在攀上艾爾·開匹坦崖后這樣說:“當我置好最后一個巖釘,掙扎著攀越過崖沿站在頂峰時,我不清楚到底是誰征服了誰。是筋疲力竭的我征服了腳下的山巖,還是巍然不動的山巖征服了站在它肩頭的我?”

責任編輯 / 楊嘉敏  圖片編輯 / 馬宏杰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