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
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一千年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離村子不遠處的田野中撿到了一件C形玉龍。十多年以后,這件玉龍終于得到考古學家的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制作的玉器,是國內首次發(fā)現(xiàn)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東北方向的不遠處,有一片褐紅色的山巒,當?shù)厝朔Q它為“烏蘭哈達”,也就是紅山。然而,紅山的聞名,不僅僅是由于它的美麗,而在于它所代表的悠久歷史和文化。
1955年12月,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尹達著的《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版。在這本書中,紅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它的分布范圍,包括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長城地帶。在紅山文化發(fā)現(xiàn)、命名之后的幾十年的時間里,并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然而,在1986年第八期《人民畫報》上,刊登了一張紅山文化C形玉雕龍的大幅照片,立刻在國內外引起很大轟動。
聞名于世的紅山文化就是根據(jù)內蒙古赤峰市這座紅色的小山命名的,20世紀上半葉,考古學者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紅山文化的第一個遺址。攝影/龐雷
紅山文化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5000年,它的分布范圍以西遼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這里是銜接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也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會區(qū)域。
紅山玉龍:原型到底是什么?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離村子后面不遠處的文冠果林里修梯田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塊古玉,張鳳祥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錢征購了這件文物,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里。
直到1984年,紅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才有了重大突破。在遼寧朝陽的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5000年以前、陪葬有玉器的紅山文化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這兩件都是帶有缺口的玦狀玉器,玦的頭部是一種動物,由于這種動物的形狀很像豬,因此被稱做“玉豬龍”。當然,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這種動物是熊,或者是一種蟲子。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