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之路:曾與“絲綢之路”齊名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4年第10期 作者: 李濤 

標簽: 文化地理   

7世紀上半葉,唐朝的強盛重新讓“絲綢之路”煥發(fā)活力,而統(tǒng)一雪域高原的吐蕃則打通了“食鹽之路”。因為地處南亞、中亞和青藏高原之間,西藏阿里成為“食鹽之路”之樞紐。相比備受追捧的“絲綢之路”,曾是青藏高原交通要道的“食鹽之路”,還不為公眾所熟知。
鹽湖密集的藏西北自古以來
盛產池鹽。從空中俯瞰,鹽湖如大地的藍眼睛一樣,是阿里高原上的一道迷人風景??脊虐l(fā)現(xiàn),阿里高原很早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后來又有燦爛的
象雄文明。在這里,鹽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隋代
史料中對這里多鹽、販鹽狀況留下過記載。古代經過這里
的商道以運鹽而聞名,故稱“食鹽之路”。攝影/車剛

20世紀90年代初,我去了一趟阿里地區(qū)革吉縣擦咔(藏語,鹽湖)鄉(xiāng)。穿過大片荒原后,鄉(xiāng)駐地出現(xiàn)了難得一見的裊裊炊煙。春夏之交時,藏北草原上的牧羊女每天可以眺望幾百公里以外的美景,但也許永遠不能涉足。然而,男人們則不同,他們正要準備一段駝鹽的旅程。

古銅色皮膚的青年嘉措在這塊土地上長大,一條古老的鹽道從他家附近穿過——年少時,他曾跟著父輩的馱隊日夜奔走,到遙遠的農區(qū)完成鹽、糧交換。隨著采鹽手段越來越多,農區(qū)甚至有了自產的食鹽,傳統(tǒng)的運鹽方式將很快退出歷史舞臺。

責任編輯 / 馬子雷  圖片編輯 / 孫毅博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