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岸線:問道山間,尋仙海上
慢行山東半島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6年第10期 作者: 盛文強 

標簽: 水文地理   

山東半島段的海岸,是“走岸線”路線中“仙氣”最重的一段。奇特的海陸交錯地貌,帶來了山與海的奇觀,超然于世外的勝景,也培植了海外仙山的傳說。在山東半島上慢行,思及仙人舊跡,俗念全消;登山臨海之際,真有飄然出塵之慨。
體驗者 盛文強(文字)
出生于青島膠州灣內(nèi)的一個海島上,父母都是島上的漁民。走出海島、走出父輩命運的他,又選擇以寫作回歸海洋。為了研究中國古代海洋文化,近年來奔走于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之間,幾乎走遍了中國海岸線。
體驗者 侯賀良(圖片)
山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常年在野外拍攝,徒步成了習慣,即使在空中航拍,也會想著如果能在下面行走該是多么愜意。
黃河入海口有著全國其他任意一段海岸都沒有的渾茫大氣。黃河在這里呈扇面狀鋪展開來,沖積出了廣闊的新生三角洲,其上濕地沼澤隨處可見,河溝海汊交錯縱橫。在其中徒步,面對似乎怎么也走不出去的莽野,不由令人切身體會到自然的博大和人類的渺小。

在黃河入???,看莽野濕地的大荒之氣

從魯北的濱州到東營的黃河入海口,行走在大地上,我開始時驚奇于這里的泥土黃里透紅接近橘色,后來看了黃河,才知道這是黃河的顏色——腳下的這片平原,都是黃河的泥沙。濱州至東營一帶的海岸,海水也被黃河染成了黃色,以渾濁的泥灘居多,談不上什么海景,但身處這片莽野濕地,渾茫的大荒之氣撲面而來。

在這片平原地帶上,大海帶來了鹽堿,只有紅荊條、黃須菜、蓬蒿等耐鹽堿的植物才能生長,退海之地有著白花花的鹽堿,宛如雪地,那么,紅荊條就是雪地上的紅云了。它扭曲盤旋的枝干,令我想起沙漠上的胡楊,都是歷經(jīng)磨難的樹。在沾化縣濱海鎮(zhèn),有千余畝的紅荊林,穿行其中,紅荊條那亂蓬蓬的一叢陰涼,是行走中最好的休息處。在樹蔭下抬頭觀望,可看到它一簇簇的如米粒大小的粉色小花,枝條則是暗紫色,枝枝挺立,可見其韌。

責任編輯 / 張璇  圖片編輯 / 宋文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