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之下、礁巖之間 人們熟悉又陌生的潮間帶底棲生物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0年第10期 作者: 劉毅 

標簽: 生物地理   基礎地理   

提起海岸帶的生物,每年遷徙季擠滿沿海潮間帶的候鳥占盡了風頭,實際上它們的主要食物——各類不起眼的底棲生物才是支撐起潮間帶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石。對普通人來說,底棲生物這個概念非常陌生,其實我們日常餐桌上很多熟悉的“小海鮮”都屬于這個類群。在海邊的泥沙和礁石之間,它們以各自的方式適應著隨潮汐漲落而不斷變化的潮間帶生境。
從潮水的浸沒下解脫之后,沉寂許久的沙灘變得熱鬧了起來。各種鸻鷸類涉禽擠滿灘頭,成為這片砂礫質潮間帶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對趕海經(jīng)驗豐富的人來說,這些鳥類的目標——退潮后活躍在沙灘表面以及依舊“深藏不露”于砂礫之下的各種小蟹、貝類等不起眼的小生物,才是真正值得挽起褲腳、低頭搜尋的“寶藏”。它們被稱為“底棲生物”,不僅為徜徉于此的鳥類提供了充裕的食物,也在潮間帶這個復雜的海陸交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繪圖/張瑜
從潮水的浸沒下解脫之后,沉寂許久的沙灘變得熱鬧了起來。各種鸻鷸類涉禽擠滿灘頭,成為這片砂礫質潮間帶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對趕海經(jīng)驗豐富的人來說,這些鳥類的目標——退潮后活躍在沙灘表面以及依舊“深藏不露”于砂礫之下的各種小蟹、貝類等不起眼的小生物,才是真正值得挽起褲腳、低頭搜尋的“寶藏”。它們被稱為“底棲生物”,不僅為徜徉于此的鳥類提供了充裕的食物,也在潮間帶這個復雜的海陸交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繪圖/張瑜

小憩了不足3個小時,我便被鬧鐘的鈴聲強行喚醒。睡眼惺忪中,我小心翼翼地避開那些攤在地面,還未來得及整理分類的生物樣品,費力穿上厚橡膠底的防護鞋,顧不上洗漱便出了門。

此時天還未亮,然而對我們20人的調查團隊來說,這一天的工作已經(jīng)開始了,潮汐的節(jié)律就是我們“上班打卡”的周期。我們所在之處是海南儋州的新英灣,這已經(jīng)是我走南闖北,調查潮間帶生態(tài)的第20個年頭了。

責任編輯 / 金暢南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