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場的“五子登科”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1年第08期 作者: 張程 

標簽: 讀史筆記   歷史拾遺   

“五子登科”這個成語出自《宋史·竇儀傳》: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描述一種夢想成真的狀態(tài)。后來,不同時代的人用它來指代理想的事物,頗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比如舊官僚時期的“五子登科”:說話賣關(guān)子,開會擺架子,玩樂有點子,做事沒法子,每天混日子;二十一世紀最新版:妻子、孩子、房子、票子、車子;而在晚清官場,則是:賭子、門子、公子、份子、頂子。

圖為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市多倫縣出土的元代“五子登科”畫像石?!拔遄拥强啤钡涔食鲎运未]禹鈞的五個兒子先后登科及第的事情,后來《三字經(jīng)》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該成語逐漸演化為各種“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托了大家族望子成龍的愿望。但這絕非易事,好比山東省,歷史上記載,三四代的“累代甲科”并不少見,但“五子登科”卻只有一例,那就是鄒平縣人李廷桂的五個兒子,在從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到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25年的時間里,先后考中舉人和進士,留下一段佳話。攝影/劉朔

賭子

清朝中期后,賣官鬻爵盛行,當官的人越來越多。僧多粥少,官員得到實職越來越不容易。多數(shù)官員只能“候補”,等有實缺后再競爭上崗。江蘇巡撫丁日昌于同治年間承認:“即如江蘇一省言之,道員可由外補之缺,不過二、三員;府、州、縣、 同、 通可由外補之缺,亦不過十余員,而候補道約有六、七十人,候補同、通、州、縣約有一千余人。夫以千余人補數(shù)十員之缺,固已遙遙無期,即循資格而求署事,亦非十數(shù)年不能得一年?!焙芏嗳藦暮蜓a到實任遙遙無期,生活無著,只好靠借貸過日子。于是,“賭子”行業(yè)應(yīng)運而生了。

責任編輯 / 薛立若  圖片編輯 / 吳西羽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