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甲疑云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12年第09期 作者: 賈濰 

標簽: 文物故事   

一千九百年前,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張變得更加柔韌輕薄而易于書寫。可是他定不會料想到,千年之后,紙張除了與筆墨成趣,竟也與刀槍為伍,被制作成了抵御強弓勁弩的盔甲。用紙做盔甲,到底是倉皇迎戰(zhàn)的無奈之舉,還是中國人的又一大發(fā)明?為何有人評價它“勁矢難洞”,又有人因它命喪黃泉?且看紙甲如何以柔克剛。

一場“賠本兒”的買賣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的一天,中央樞密院收到了一份來自泉州知州真德秀的公文。這位新上任的知州原任江南東路轉運副使,由于政績斐然,被朝廷調任泉州知州,解決棘手的海寇流竄之患。當時的泉州飽受海寇侵擾,日益嚴重的治安問題,使得曾經繁盛一時的泉州港口,早已凋敗不堪。每年來此貿易的外國貨船已經銳減到只有三四艘。公文中,真德秀除了向朝廷匯報治理泉州的近況,力陳整頓和加強海防的重要性,還向樞密院提出了一個要求——“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p>

用鐵甲調換紙甲?這要求在今天看來似乎難以理解。因為在宋代,受到鐵礦資源、冶鐵技術和軍費等因素的限制,鐵甲在軍備供給中是十分緊俏的。這是個明擺著的賠本兒買賣不說,身著紙做的盔甲上陣殺敵,豈不是拿性命當兒戲?

責任編輯 / 楊思  圖片編輯 / 徐健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