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竺使出銘 高原之上有功名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20年第08期 作者: 李粹之 

標簽: 古跡探秘   

提到唐人出行天竺,似乎人們腦海里只能想到玄奘和尚。但外交家王玄策留下的一通碑銘,給我們勾勒出了唐代通往印度的另外一條道路。
高原通道
發(fā)源于吉隆縣的吉隆藏布江,向南流入今尼泊爾國,河流沖擊出一條谷地,名為吉隆溝,是天然的孔道(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一千多年前,唐代使者王玄策經(jīng)此出使天竺,刻下了一方石銘。這條道路名為蕃尼古道,與唐蕃古道相連,成為唐代與印度間的一條道路。
圖為唐代《步輦圖》摹本,描繪了吐蕃使者祿東贊出使唐朝、覲見唐太宗的場景(供圖/FOTOE)。

出使天竺,送佛袈裟

吉隆縣,是西藏一座默默無聞的邊境小城,南與尼泊爾接壤。1990年,西藏文管會在吉隆城北4公里處的阿瓦呷英山嘴崖壁上,意外發(fā)現(xiàn)了1300多年前唐朝王玄策使團留下的遺跡,即如今聲名大噪的《大唐天竺使出銘》。

唐初,青藏高原部族林立,日后與中原分庭抗禮的吐蕃國,此時也方嶄露頭角。一隊來自長安的使者,出現(xiàn)在彼時荒僻的吉隆,實屬意料之外。如果不是有這方題銘,怕是沒人會相信。

責任編輯 / 安洋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