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演變 篆隸草行楷

    我們的漢字,不僅文字量、詞匯量龐大,字體也頗為龐雜。有一筆一劃、明晰易讀的隸書、楷書,也有彎彎繞繞、如同天書的篆書、草書。從秦朝小篆,到如今我們熟悉的楷體字,漢字……

    作者: 宰予   出自:2015年第10期

  • 奪走夏天 1815年坦博拉火山噴發(fā)

    今年7月,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拉翁火山噴發(fā),導(dǎo)致附近旅游勝地巴厘島的機(jī)場關(guān)閉。其實(shí)在這個地處板塊交界處的群島之國,火山噴發(fā)、地震和海嘯一向頻繁。整整200年前,就有一次……

    作者: 王珊   出自:2015年第09期

  • 六國文字 論“書同文”的重要性

    中國幅員遼闊,同是漢語,但吳儂軟語、三秦高腔,相去甚遠(yuǎn),即便是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全國依舊南腔北調(diào)。幸好,我們通行統(tǒng)一的漢字。這還得感謝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的改革——“……

    作者: 宰予   出自:2015年第09期

  • 跳蚤馬戲團(tuán) 另類蟲戲

    跳蚤對今天的城里人來說已經(jīng)很陌生了,不過回到幾百年前,跳蚤在城鄉(xiāng)各地隨處可見。它們大肆吮吸人血、傳染疾病,但也并非一無是處:比如當(dāng)時的歐洲人,就在跳蚤身上找到了樂……

    作者: 冉浩   出自:2015年第08期

  • 戰(zhàn)群英譜 之 游擊·狙擊·空戰(zhàn)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那場幾乎卷入全人類的世界大戰(zhàn)中的英雄故事,不分國界,總被人們津津樂道、常講不衰。這一次的“奇人正傳”,也是英雄群像,但不提耳熟能……

    作者: 赫連鏡繇  孟凡萌   出自:2015年第08期

  • 糯米灰漿 古代中國的“有機(jī)水泥”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兩千年來家喻戶曉。但如果孟姜女晚生幾個世紀(jì),就算她有神力相助,恐怕也“哭”不倒長城了——魏晉以來“糯米灰漿”技術(shù)的使用,使長城這樣的重點(diǎn)建筑……

    出自:2015年第07期

  • 帛書 雁足魚腹傳消息

    簡牘開啟了“書寫”的歷史,但竹木數(shù)量一多,就十分笨重。在同一時期,有更輕便、更好寫的文字載體,可以卷起、折疊,甚至能綁在小動物身上,讓它們幫忙傳遞訊息—這就是“帛……

    作者: 宰予   出自:2015年第07期

  • 四季抓膘

    “抓膘”是牧民的“業(yè)界術(shù)語”,指的是通過有技巧地牧養(yǎng),讓牲畜自己長出飽滿的脂肪層,以抵御草原上嚴(yán)酷的寒冬。抓膘的秘訣,是讓家畜按季節(jié)“換口味”,在不同生長階段補(bǔ)充……

    作者: 舒泥  蘇義   出自:2015年第07期

  • 波利尼西亞鼠 太平洋危險(xiǎn)分子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最出色的航海家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駕駛著原始的船只,踏足了大半個太平洋的島嶼。然而和他們一起遠(yuǎn)航大洋、一起發(fā)現(xiàn)和改造新家園的,還有另一種哺乳動物……

    作者: 冉浩   出自:2015年第06期

  • 居延 詩中的邊塞

    循著額濟(jì)納河向北,便進(jìn)入內(nèi)蒙古高原上廣袤的大漠戈壁,如今這里是北方沙塵暴的源頭,但曾幾何時,它卻是白草連天的綠洲—漢代建起了對壘匈奴的要塞,唐代承載了無數(shù)詩人的邊……

    作者: 王元天   出自: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