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 丹青別有意

總第202期
2022
08
  • 從求真到寫意

    中國早先的繪畫,相當(dāng)于一種記述工具。諸如記錄史實(shí),紀(jì)念功臣,教化人倫等等。比如漢武帝時,就在明光殿畫古烈士像;漢宣帝時在麒麟閣畫功臣像;漢靈帝令人畫孔子及七十二門人于鴻都門;大名鼎鼎的顧愷……

  • 亡為鋒芒?

    亡,本義為鋒芒,但它的本義很早就廢棄不用,而被假借為逃亡的“亡”,讀音wáng。又假借為“無”,是一個否定詞,表沒有、不,讀作wú。例如,甲骨文卜辭中有“貞:王亡不正?”這里“正”取“吉祥”義,……

  • 看展

    202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迎來了110歲華誕。為了慶祝建館110周年,國博陸續(xù)推出一系列重要展覽,如“薪火賡續(xù)——羅伯昭捐贈展”“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

  • 海豨 在豬和魚之間

    清代畫家趙之謙曾繪《異魚圖》,是與清人聶璜的《海錯圖》一樣的奇異之作。圖中的“海豨(xī)”,因其足夠怪異,而且碩大,尤其引人注目,注解稱:“土人呼海豬,魚身豕首,小者亦數(shù)百斤,肉不堪食,取……

    作者: 盛文強(qiáng)  

  • 秦朝的數(shù)學(xué)題

    秦人很注重數(shù)學(xué),北京大學(xué)藏秦簡《算書》里有一段長達(dá)800余字的“數(shù)論”,論述了數(shù)學(xué)的起源及社會功能——“天下之物,無不用數(shù)者”。湖南里耶出土的三萬余枚秦簡中,有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最完整的……

  • 風(fēng)乍起,吹破中興夢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長安城的空氣中,彌漫著冬日的寒氣,更有一絲不易察覺的血腥味道。早朝時,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韓約上奏:“左金吾衛(wèi)官署后院的石榴樹上,昨夜有甘露降臨,這是祥瑞之……

    作者: 莫大  

  • 中國畫 丹青別有意

    中國畫,獨(dú)立于世界畫林——獨(dú)家畫技、獨(dú)特視角、獨(dú)具氣韻。展卷、揮筆、舞墨,寫人物、造山水、描花鳥,皆充滿妙不可言的中國氣息。看中國畫,須讀畫中“意”:畫技里藏“道”,藏信仰,藏智慧,藏審美……

  • 潑墨:恣意揮灑的人生

    它誕生于安史之亂中的江南,大異于主流畫論者們所欣賞的那種端莊中正的畫風(fēng)。然而,作為一抹異色,它卻最終改變了中國藝術(shù)對美的界定。

    作者: 陳藝婕  

  • 留白 最大的世界

    如何用有限的畫卷,描繪無限的空間?中國畫大舉“留白”,用筆墨的減法,贏得天地妙境。而這種以無勝有的藝術(shù),更走出畫外,成為中國人與世界的相處之道。

    作者: 周舒  

  • 寫意 得意而忘形

    “寫意”,明明是畫,卻稱“寫”意,書寫的是中國哲學(xué)的精神。寥寥數(shù)筆,不描摹,不雕琢,不似而似,卻含儒、參禪、藏道,心之所達(dá)即“寫意”。

    作者: 嚴(yán)欒  

  • 烘托 側(cè)寫的真味

    鮮為人知的是,“烘托”這一技法,最初是中國畫中專為刻畫月亮而誕生的,即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后被文人們借用于寫作的概念之中。而能襯托月亮又不違和的物體,莫過于繪制云遮月之景……

    作者: 正鯉  

  • 白描:天下絕藝

    不施任何色彩,單純用線條去勾勒、描畫出靈動的形象。白描,自北宋畫家李公麟起,不再是半成品的“草稿”,而是成為真正獨(dú)立的藝術(shù)。

    作者: 梁勇  

  • 《女史箴圖》真實(shí)版“宮廷女子圖鑒”

    《女史箴圖》是早期中國畫具有教化作用的代表作,是一幅教授宮廷女子如何修身齊家的長卷。經(jīng)過顧愷之的妙手,丹朱著色,游絲走線,平淡無奇的教喻故事畫變成了一件藝術(shù)品,歷久彌新,讓人念念不忘。

    作者: 陳少龍  

  • 《北齊校書圖》失敗的正朔王朝

    褒衣博帶的士大夫,與卷發(fā)連胡的奚官,匯于一畫,顯示出北齊皇帝融合胡漢的政治抱負(fù)。而北齊爭奪正統(tǒng)的努力,也盡在《北齊校書圖》中展現(xiàn)。

    作者: 星辰  

  • 《明皇幸蜀圖》金碧山水間的危機(jī)

    一次顛沛流離的逃難,如何被偽裝成一場大型的帝王出游活動?金碧山水的壯麗輝煌間,暗藏著無盡的危機(jī)與無奈。

    作者: 韓辰  

  • 《讀碑窠石圖》 無字碑上的幽思

    蕭瑟冬日,荒野之中。一位頭戴斗笠的騎騾老人停下了腳步,他將手杖交給隨侍的仆從,自己則微微抬起頭,觀看著面前的一通碑石。古碑螭首龜趺,高大矗立,卻無任何字跡可循,令人不禁納罕:老者在讀什么碑……

    作者: 蘇蘅  

  • 《唐十八學(xué)士圖》 宋徽宗的野望

    《唐十八學(xué)士圖》是宋徽宗趙佶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場雅集,與“十八學(xué)士登瀛洲”的典故有關(guān)。畫中文人一起游園鼓琴、吟詩作賦、戲馬觀鶴、同桌而宴,表現(xiàn)出文人豐富愉悅的生活風(fēng)情。宋徽宗自詡“跨唐越……

    作者: 朱勛  

  • 武元直《赤壁圖》金人為何愛蘇軾?

    兩宋時期,南北分立,在北宋郁郁不得志的蘇軾,卻在北國風(fēng)靡一時,文學(xué)、書畫圈的名士,皆奉蘇軾為宗主。畫家武元直的《赤壁圖》,正是這個時代下的特色產(chǎn)物。

    作者: 楊睿  

  •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留住那片山水

    一個城,兩座山,一段友誼。書畫一生的趙孟頫描繪鵲華之秋色時,每一筆青綠,每一處勾勒,都凝聚了藝術(shù)上的追求。隨著卷軸徐徐展開的,不只是一片山水,更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復(fù)古與創(chuàng)新之路。

    作者: 詹鎮(zhèn)鵬  

  • 錢選《蹴鞠圖》畫里畫外的快樂與憂愁

    1938年11月26日,上海著名書畫收藏家吳湖帆的寓所中,迎來了一位友人。他為吳湖帆帶來了兩幅古畫:一幅是黃公望的《剩山圖》,此乃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圖》前段;另一幅則是張尺寸不大的人物畫《蹴鞠圖》……

    作者: 陶襄  

  • 《葛稚川移居圖》王蒙的心事

    是隱居,還是出仕?在這幅經(jīng)典的隱居題材繪畫中,畫家陷入了糾結(jié)。

    作者: 鴻不鳴  

  • 別號圖 明代的“文人制造”

    嘉靖六年(1527年),“金陵三俊”之一陳沂要離開南京,為給他餞行,“東園公子”徐天賜召集了一場雅集,當(dāng)日,雅士云集。

    作者: 辰月  夏林  

  • 會說話的“水發(fā)”

    古代社會男性蓄發(fā)、束發(fā),“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水發(fā)正是這一造型的夸張化,主要由男性角色使用。

    作者: 瑜韻  

  • 《七姬權(quán)厝志》 大時代中的女性悲歌

    這是一通薈萃名家手筆的碑刻——卻用七名無辜女性的淋漓鮮血,澆灌出了一副副被粉飾的面容。

    作者: 李銀奇  

  • 跟我拍文物 浮光

    紫禁城,明清兩代皇宮,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六百年絕世風(fēng)華,如何用一張張照片來呈現(xiàn)? 《中華遺產(chǎn)》“跟我拍文物”全新策劃,由故宮人帶你拍“故宮的光與影”。

閱讀本期完整內(nèi)容

使用微信掃一掃開始閱讀